周远清高等教育思想的哲学之思

李金文

(东北大学,辽宁 沈阳 110819)

20 世纪末21 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经过改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非凡的成绩。高等教育改革重大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先进理念的引领。周远清同志在20 世纪90 年代初主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工作,先后主持过多项中国高等教育科学理论研究课题,逐渐形成了周远清高等教育思想。[1]周远清高等教育思想具有明显的时代意识,责任与智慧同在,理性与感性并存。周远清高等教育思想的形成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基于对实践的深层次思考,蕴含丰富的哲理性思维。本研究通过对周远清高等教育思想的梳理,从哲学维度阐述周远清高等教育思想之源、思想之核、思想之根、思想之法,旨在探究周远清高等教育思想取得重大成就的奥秘,为进一步深化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启示。

(一)坚持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实际出发

紧扣时代脉搏,坚持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实际出发为高等教育发展锚定方向。2010 年12月,周远清同志在谈到建立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的必要性时提出,我们的社会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那么,我们的高等教育必须是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
要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适应的中国高等教育思想体系;
中国高等教育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应当总结一下,哪些是正确的东西;
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成功的经验。[2]周远清同志对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的阐发来自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20 世纪90 年代初,周远清同志组织对我国高等学校的现状进行调查,通过调查提出,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存在令人担忧的状况,整体上可以归纳为三种情况:一是部分学校的教学工作正在“滑坡”,个别学校出现严重“滑坡”;
二是部分学校出现“滑坡”的趋势;
三是一些基础好的学校也存在“滑坡”的潜在危险。他还分析了出现“滑坡”的主要原因:一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二是学校的教学工作存在的“四个投入不足”。其中后者则是最主要的原因,“四个投入不足”是指“学校领导对教学工作的精力投入不足,教师对教学工作投入不足,学生对学习投入不足和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四个投入不足”的分析后来被高校普遍认可。如何解决来自实际的问题,周远清同志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实践出发,采取了“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方法。一是向各高校提出要正确对待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不良现象对学校教学工作产生的负面影响,认清学校改革发展的形势。坚持把培养人才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二是对少数学校进行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这次对高校教学工作评估主要是从学校的定位、办学思想,教师队伍,专业和课程建设,教学条件,教学管理,学风,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办学特色等方面开展。评估采用了“解剖麻雀”的方式,用事实教育、说服高校提高认识,自觉解决“四个投入不足”的问题。通过这次评估以及后来根据不同办学情况而开展的教学工作随机评估、水平评估、优秀评估等几类评估,有力地推动了全国高校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促进高校主管部门关注高校教学工作,增加高校经费投入,为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必备的条件。虽然这只是周远清同志工作的一个侧面,但不难发现其思想之源是来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践,来自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深切思考,周远清高等教育思想以鲜明的时代意识,从实际出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事实与哲理同在,感性与理性并存,具有战略思维和辩证思维。

(二)坚持以实践的观点对待教育问题

存在决定意识。20 世纪90 年代初,研究者曾参加教育部组织的调查组在北京和西安的部分院校进行教学工作调查,讨论教学评估方案和参加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试点),后来又曾参加对天津、山东等地几所高校进行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工作。在这一阶段的评估工作中,我们深切感受到周远清同志不仅能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归纳问题,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和特殊性,还能针对客观实际采取正确的工作方法,为解决问题打开工作局面。在评估工作的专家反馈意见会上,所有被评估学校的领导都表示,教育部的教学工作评估对高校教学工作是一次准确的会诊。几个高校领导都表示:“合格评估方案中有办学特色这一指标,我们原来都没敢想办学特色。通过评估,看到教育部是真心帮助我们,希望我们办出特色。”还有的省教育主管部门领导表示:“评估了一所高校,带动了一片高校,也包括我们省教育主管部门。”专家组代表教育部考察评估学校教学工作,不是居高临下给被评估高校贴标签,而是引导高校认真做好自评,以评促建,重在自建。此次创造性贯彻评估工作方针,做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与提高学校和主管部门的办学积极性的统一;
参与评估的工作人员既是专家也是朋友还是学生,集三种身份于一身;
评估的目的与实际效果是一致的。在后来的教学评估中,研究者越来越深刻地感悟到,周远清同志反复强调的“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3]的重要性。周远清高等教育思想用源于实践的深层次认识来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对实践主体的认识,确保实践持续进步,体现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实践—认识—实践”的科学认识论逻辑。[4]

周远清高等教育思想中关于协调发展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观点的进一步思考,是其思想的内核。20 世纪90 年代初,国内不少高校热衷于扩大规模、增加新专业。一些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也希望尽快增加高校数量。对此,周远清同志在1992年召开的第四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高等教育应当规模、质量、效益、结构协调发展”的观点。[5]此后,他又曾多次阐述我国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从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经过“上下起伏”曲折历程的教训;
二是从高等教育与国家近期和长期建设发展需要考虑;
三是要尊重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他认为,教育体制改革、教学改革、教育思想和观念改革,就如同三个乐章,构成了整个高等教育改革的协奏曲。[6]“协奏曲”中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改革是先导,三个乐章分别是“关键”“核心”“先导”。只有把它们三个协调好才能演奏成完整的协奏曲,这个旋律只用一个独奏是无法达成的,而三个乐章协调起来才能奏出新颖而美妙的旋律。这个新颖而美妙的旋律就是创新,是多方面的协调为创新提供了条件。同样,“高等教育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涉及方方面面,不能单打一”,“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这是为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而“培养人才要知识、能力、素质综合提高”,这是为培养创新人才打下有利条件。在学校工作上,他提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主旋律,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在人才培养上,他强调:“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综合提高。人才的素质包括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即科学)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从以上诸观点可以看出,周远清同志对中国高等教育理解深刻,并在实践中科学运用“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其思想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7]唯物论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而且还具有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产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8]只有协调诸要素之总和,才能对事物和人的活动有支持作用。由此可见,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观点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是周远清高等教育思想之核。

(一)正确看待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

周远清同志指出,1927 年国民党统治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22 年间(包括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高等教育主要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但这个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也举办了苏维埃大学、抗日军政大学等新型的高等教育。[9]这些为数不多的新型大学是黑暗中的星星之火。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近30年的时间里,周远清同志认为,应该肯定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高等教育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10]他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看待这30年高等教育的发展。周远清同志认识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及教育科学研究专家,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积极探索,艰苦努力所做的一切,是这个时期的主流。他说:“不能用今天否定昨天,明天否定今天。”

(二)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

***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明确,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1]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掌握现代知识技术的人,是社会生产力中最积极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12]。如前所述,周远清同志提出:“人才培养要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提高。”[13]1993年底,周远清同志主持制定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以下简称《计划》)。《计划》着眼于为即将到来的新世纪培养国家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综合提高”的人才,具有明显的前瞻意识和战略思维。正如时任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同志对《计划》的批示:“富有远见,意义重大。”

周远清同志关于人才培养质量的观点深深影响了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他强调:“不重视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是办学指导思想不端正的一种表现。”周远清同志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领导提高对“培养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理念认识[14],并积极推动教学成果奖励地位的提升。在周远清同志的引领下,2002—2007 年,辽宁省教育厅在本科院校新增(含试办)专业的评估和省级精品课的评审中,不断增大高等教育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力度,使辽宁省的高等教育办学经费逐年增加,教学条件不断改善。通过高等教育教学评估、教改立项、新增专业评估以及精品课评审等活动,在高等教育实践教学各项的内容中都不同程度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要求,这些为培养未来更好适应科学技术发展新领域新职业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000 年11 月,周远清同志担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四届会长。他曾说:“学会的工作也是一项事业,需要有人去奉献、去探索。”在担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期间,他通过与地方省政府(或省教育厅)联合举办高等教育国际论坛的形式,为我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者与世界同行搭建平台,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走向世界,促进文化交流与借鉴。此外,为了提高研究生培养水平和质量,他在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上设立“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分论坛”。周远清同志的创造性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新局面,赢得了教育界的高度赞扬,同时也引起了教育部对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进一步重视。2004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建设的意见》,极大地推动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建设。[15]2012 年11 月,党的十八大在北京召开。周远清同志受到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鼓舞,兴奋地说:“展望未来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6]他以坚定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对待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历史性成绩,这也是他即使离开领导岗位,但仍坚持参加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原因之一。这是一种高度热爱中国高等教育、献身高等教育的精神,是一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情怀。

周远清高等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一直伴随着明显的辩证思维方法。以周远清的三篇文章《我的素质教育情怀》[17](简称《情怀》)、《我的教学改革情结》[18](简称《情结》)、《我的教育思想研究情愫》[19](简称《情愫》)为例说明。他提出:“教学工作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20]又说:“教学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改革是先导。”[21]由此,周远清把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思想研究这三个内涵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将三者作为一个系统(简称“系统”)进行研究。这三者在“系统”中是相互促进,科学发展的。

首先,“在思维中把对象各部分本质的方面按其内在联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22]。这是辩证思维方法中的分析与综合。本质方面的内在联系就是高等教育的人才质量。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思想、观念,这三个方面虽然内涵不同,但都是为培养人才服务的,如同数学里三个不同集合的交集。基于此,周远清同志提出“知识、能力、素质是培养人才的三要素”[23],这个引起高等教育界人士普遍关注的创造性新思想将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是适应新时期要求的崭新的高等教育人才观、质量观[24]。这个崭新的高等教育人才观、质量观推动“系统”的各部分相互促进、科学发展。

其次,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推动“系统”深入发展。周远清提出了从“三注”(注重人才素质提高,注视创新能力培养,注意学生个性发展)到“三提高”(提高大学生的素质特别是文化素质,提高教师的素养特别是文化素养,提高大学的品位特别是文化品位),再到“三结合”(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教师文化素养的提高相结合,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的理念。[25]它们构成了一个内容丰富、联系密切、涉及培养人才方方面面的系统。该系统的形成一方面加深了高等教育研究者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以文化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具有普遍意义;
另一方面,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三注”“三提高”“三结合”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也拓展了教育研究的视野,为教育研究这棵常青树增添了新的土壤。综上说明:“对辩证思维而言,重要的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这是一个以抽象为逻辑起点,通过各种形式的逻辑中介,达到以思维具体为逻辑终点的运行过程。”[26]

最后,以辩证思维方法对待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取得的成绩,提出仍需努力的方向。以素质教育为例,在《情怀》的结尾,周远清同志写道:“要看到素质教育的开展还有许多问题,理论上的探讨还需加强。与国外的一些教育思想的关系仍需加强研究。除文化素质外的其他几方面素质的探讨与实践仍需加强。”在《情结》《情愫》里也有今后需加强的愿望。

通过对周远清在工作实践中推动“系统”各个方面相互促进科学发展的分析,集中反映了周远清高等教育思想的辩证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基础和原则,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辩证思维方法的深化和展开,二者的结合体现了人类思维方法在哲学与具体科学中的发展。”[27]

猜你喜欢同志素质教育评估同志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2021年7期)2021-10-13『大元帅』与『小同志』湘潮(上半月)(2021年3期)2021-07-20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OVER THE RAINBOW汉语世界(2020年4期)2020-08-11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严良堃同志逝世人民音乐(2017年7期)2017-07-19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中国音乐教育(2016年7期)2016-05-20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新课程研究(2016年21期)2016-02-28评估依据质量与标准化(2015年9期)2015-07-10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推荐访问:高等教育 哲学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