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困·培德·赋能:高校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向

李 俊

(1.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2.安庆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的重要特征,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的新境界。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物质发展、人文关怀、社会面貌、个人进步等各个方面都充分展现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样态。[1]共同富裕既是一个价值目标同时也是社会过程,在实现过程中高校作为重要参与者,其推动共同富裕有助于加快整个社会共同富裕进程,高校的共同富裕与社会的共同富裕既有共性之处,也有其个性化特征,它不仅要推动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两个共性维度,还要将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及所承担的育人职能寓于其中。高校推进共同富裕既要关注到学生在校期间物质层面的改善和精神层面的提升,也要注重能力要素驱动对学生创富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要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强发展能力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增强致富本领。”“加大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做到学有专长、学有所用,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社会发展需要。”[2]***总书记对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高校推动共同富裕工作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理论遵循。高校推动共同富裕是其职能定位和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决定的,是高校落实其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促进教育公平的必要举措,同时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时代要求。

(一)高校推动共同富裕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全国教育大会等会议上先后7次提到“立德树人”。***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3]精神富裕的本质与高校承载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内涵上高度契合,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要着力构建“大资助”育人体系有效推动共同富裕,在做好学生经济帮扶的同时要有力加强学生精神“富裕”,提升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指数、专业技能水平、文化艺术素养和就业创业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感恩意识,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高校“立德树人”任务提质增效。

(二)高校推动共同富裕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高校推动共同富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和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注贫困学生的教育公平问题,在多次会议上明确指出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让每个贫困学子都能享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和进步的机会。[4]教育公平寓于共同富裕之中,二者具有内在的辩证统一关系,促进共同富裕,关键在于提升后富群体能力[5],促进教育公平可让更多劳动者有机会接受更高层次教育而成为高素质劳动者,高素质劳动者为共同富裕夯实动力基础,共同富裕支撑高校加强内涵建设以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者。教育公平在一定程度上能缩小个人能力差距,阻断贫困的代际传播,防止社会阶层固化,为每一位高校学生提供均等的赋能机会,削弱家庭经济状况为学生带来成长和发展上的影响。

(三)高校推动共同富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要求

2021年2月,***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宣布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6]当前,我国正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转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高校要承担社会职能、服务时代大局,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担当时代责任。教育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学生资助在教育扶贫甚至脱贫攻坚的大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7]脱贫攻坚战已经全面胜利,但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上仍然任重道远[8],这些新特点给新形势下的高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高校要进一步细化物质资助服务,加强理想信念、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教育,不断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文化内核和文化表征,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底气和动能。

当前,高校正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推动高等教育共同富裕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在物质资助、精神培养、能力提升等方面还面临现实困境。

(一)资助育人的整体性亟需拓展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包括高校全体学生及其家庭成员,由于这个群体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将加速全国共同富裕的推动进程。根据教育部教育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高等学校各类在校生共计5500多万,将其家庭主要成员纳入统计口径,总人口数近2亿,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15%。根据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的2021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显示,2021年资助普通高等教育学生3925.77万人次,资助金额达1450.4亿元。[9]国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为高校困难群体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基础保障,但高校目前在具体推进中仍存在现实困境,根据相关调研数据,高校的保障型资助约占资助体系的80%以上[10],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生活压力,但仅仅是经济上的帮扶难以缩小经济困难学生与其他学生在发展起点上的差距,这既与资助育人的要求有差距,更与共同富裕的内涵相背离。高校在推动共同富裕方面,资助育人的整体性还有待拓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助方式相对单一固化,当前我国高校资助体系正从保障型向发展型资助转变,从“能上得起学”的兜底保障向“共享人生出彩机会”的资助育人目标转变。[11]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目前的资助方式的整体性与高校新的时代使命不相适应;
二是资助育人的主体有待进一步拓宽,当前高校资助工作主要是政府主导、学校参与的二维模式,资金主要是依靠各级政府的财政拨款,由各高校负责具体资助评审,但社会力量在高校资助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和校友捐助在资助金额中占比较小,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方院校由于资金来源更为单一,一旦经济困难学生比例高于资助资金划拨比例时,将会影响资助工作的全覆盖。[10]三是资助的客体的精准性仍有提升空间,受到贫困生身份污名化、资助认定边界模糊、资助过程粗放弱化等因素影响,容易导致应助未助现象发生。

(二)立德树人的实效性亟待夯实

立德树人既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也是中心工作。高校学生是高素质劳动者的储备力量,也是推进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的主力军,他们正处在思想的拔节孕穗期,正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行引导的黄金期。高校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环节就是不断提升立德树人成效,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提升学生道德情操、引导学生价值观念,为实现共同富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目前,高校立德树人的实效与其目标任务还存在一定差距,甚至还出现精神贫困现象,亟待有效缓解和夯实。随着社会大环境快速变化,高校部分学生产生了以自娱自乐、自嘲自解为表达方式,以低欲望、佛系为主要特征,以随波逐流、逃避现实为行为准则的“躺平”现象[12],一度成为互联网“热词”,并迅速在网络上受到学生的认同和追捧,这与***总书记提出在共同富裕中要把握好避免“内卷”、“躺平”等基本原则相背离;
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核心,坚定的理想信念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但受到网络上错误思潮侵蚀和误导,大学生的思想状态、价值选择和行为方式等发生偏差,导致部分学生理想信念弱化和缺失;
西方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等错误价值观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加速渗透到中国的主流价值体系中,再加上青年学生群体信息甄别能力不强等主客观因素,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趋向功利化、精神世界出现“异化”,并侵蚀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除此之外,高校精神文化产品供给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不对称的现实矛盾依然突出,以及学生的审美趣味、心理健康状态、劳动意识培养等普遍存在显性和隐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部分学生的精神供给。

(三)能力发展的全面性亟待加强

推动共同富裕,根本在于缩小各群体之间的贫富差距,其关键就在于提升后富群体的发展能力[5],这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以及高校根本任务在本质上和内容上相契合。

高校的育人内容是提升后富群体发展能力的重要载体,目前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综合素质能力发展不足的现实困境,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高校育人内容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多数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闭环人才培养惯性,但社会上对人才的需求多变且快速,导致高校对社会市场人才需求变化的判断和响应钝化,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内容陈旧、过时,更新频率严重滞后,与市场的适配性不高,高校学生个体能力培养计划与市场要求的职业需求不完全匹配,高校的人才培养供给侧与社会市场的人才需求侧出现结构性错位。[5]二是学习环境从高压到宽松的调转、多元化的信息获得方式、传统的课程教学体系以及日新月异的网络信息供给等综合因素使部分高校学生在专业学习上投入不足,专业核心能力的竞争力不强;
受到传统教学观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叠加中国的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水平,高等教育的在学人数逐年上升,学历贬值迹象明显,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等综合因素,相当部分的地方高校以及学生本人从入学时即开始下一轮升学准备,受教育个体对自己能力和素养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在这种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按照之前的应试教育体制学习和复习相关专业课程,无暇参加其它提升个体能力的实践活动。三是各地区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导致高校学生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差距较大,特别是家庭困难学生和经济发展薄弱地区的学生,在知识储备、能力提升、素养深化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

解决高校在推动共同富裕进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就要树牢以问题为导向的思维意识,加强各方联动,形成助困、培德和赋能的合力。

(一)强化多维联动,形成一体化助困解困格局

解决学生物质贫困是高校推动共同富裕的基础工程和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措施,直接关系数千万高校贫困家庭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保障,有效减轻困难学生家庭教育负担。高校要根据新形势和新要求,落实好教育公平根本准则,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做到资助识别公平、资助过程公平、资助结果公平,做好经济弱势群体的保障型资助服务。资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汇集多方力量产生联动效应才能取得更好成效,其中建立健全相关资助制度是必要保障和基石。高校要加强顶层设计,一体化推进资助工作体制机制,系统推进资助主体和客体的相关权责机制。高校要成立校级资助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谋划和推进学校资助工作;
高校资助机构要加强内涵建设并做好专兼职工作专员的选聘和培训;
高校二级学院要充分发挥在资助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要在上位文件和制度的基础上细化相关机制,并贯通在资助工作各环节,如精准化资助认定机制、资助动态预警机制、资助成效测评机制等等。要树牢大数据思维,充分利用高校智力和技术优势搭建智慧资助服务平台,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消费支出等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现实甄别,对学生经济状况进行精准画像,为资助认定和评估作数据支撑。做好精准资助工作既要基于大数据支撑,同时也要做好“人”的工作,要通过民主测评、个别谈话和实地走访等方式适时验证,并根据结果进行动态调整。[10]资助过程中要利用数据分析统筹协调“地域经济差异”和“资助标准统一”以及“公平公开透明”和“个人隐私保护”两个层面的矛盾,[13]同时要建立动态识别和调整标准以及资助成效测评机制,还要不断完善资助工作综合性评价体系,通过静态和动态结合、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对资助工作机构、专兼职资助专员和资助成效等评价反馈,对于发现的问题即时整改,通过规范资助过程和监管增强资助实效。

要充分发挥高校“三个课堂”载体的协同联动作用,第一课堂课程育人主导、第二课程文化浸润功能以及通过网络社区第三课堂进行资助宣传和辐射,从德育视角制作资助相关标语和警示语,在校园里营造浓厚的德性教育氛围;
加强法制法规教育和诚信宣传,引导困难学生自强不息和诚实信用;
加强伦理关怀等方式破除高校贫困生身份“污名化”倾向,防止发生资助偏差和“精英捕获”,杜绝资助边界模糊造成的“假性资助”。要进一步拓宽高校资助主体,凝聚多方力量加入高校资助工作体系,形成政府、学校、社会三维资助合力,也要善于借用各类社会力量做大资助蛋糕,一方面要挖掘并发挥优秀校友资源在捐资助学、榜样选树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方面要主动对接教育、财政等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建立健全信息交流和沟通机制,加强银校合作、校地合作和校企合作,形成多元化社会力量为高校资助工作夯实根基。除此之外,高校还可通过资助项目认领、自主式勤工俭学等形式鼓励经济困难学生实现“自助”。

(二)协同多方主体,厚植立体化培德育人氛围

夯实学生理想信念、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以及促进心理健康状况等与精神富裕的内涵相契合。***总书记指出:“中国的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等不得,急不得。”[2]高校要加强共同富裕的舆论引导,在高校校园里形成促进共同富裕的良好舆论环境,在数字化时代,舆论主阵地逐渐由现实生活转向网络虚拟空间,高校可通过加强线上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打造视听校园宣传栏、媒体关注报道、学术研讨讲座等方式将共同富裕的本质和内涵宣讲清楚,厚植学生群体对共同富裕的价值认同和理念认同,激发学生对共同富裕的向往期待和对共同富裕需求的内生动力,引导学生努力增长本领成为推动共同富裕的主力军,同时也要澄清各种模糊认识,引导高校学生理解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复杂性和渐进性,增强实现共同富裕的坚定信念,凝聚思想共识。

高等教育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与高校创设校园文化品牌、提升内涵式发展以及不断满足学生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高度统一,且文化建设和德行教育在本质和内在要求上高度一致,高校要充分利用在文化圈层和师资力量方面的独特优势,以科学之真和人文之善涵养学生精神世界,要挖掘、阐释和传承如传统家风家训等在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以推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4]通过开设文化类选修课程、开展文化进校园活动、举办示范报告会、文化讲坛等营造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生活,同时借助新媒体网络平台打造线上活动并进行宣传推广,引导学生在校园文化氛围中涵养德行,提升精神层次。要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推进高校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美育发展格局;
[15]要持续夯实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以项目化、活动化等实践形式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要通过群体适配的创新形式为学生涵养、弘扬劳动精神、奉献精神、奋斗精神、创造精神等,营造劳动致富、共同富裕的精神文化氛围,旗帜鲜明地避免“躺平”“内卷”等思想在高校横向流动,消除“精神贫困”苗头,及时澄清师生群体对现实社会的各种模糊认识;
要打好理论教育、实践熏陶、制度预防、规则惩戒的组合拳坚决防止高校滋生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靡之风等不良思想,为高校推动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精神基础。

“助困”的本质也是育人,在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也能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思想问题,要组织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营造感恩氛围,培养受助群体对国家和社会的感恩意识。要在物质“助困”过程中将价值引领、法规教育、道德浸润、行为规范等精神层面内容融入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从学生视角出发,在为他们提供物质保障的基础上输出现实需要,提供必要的伦理关怀,激发个体追求发展进步的动力和欲求。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高校要将正确的就业择业观教育、就业政策指导贯穿学习始终,指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宣讲各类正反面就业典型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潜在的懒就业、缓就业、不就业等消极“职业陷阱”,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积极的就业择业心态,特别是经济困难学生,要在意识层面消除其对就业的偏向认知并进行个别指导。

(三)突出人本理念,聚焦综合性增能赋能目标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是缩小不同群体的能力差距,特别是要提升包括高校学生在内的后富群体的能力。高校承载着促进学生个体能力提升和全面发展以及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职能,要时刻树牢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为学生增强发展能力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在校期间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高校要充分调研就业市场环境,深入了解市场现实需求侧并调整人才供给侧的育人内容,完善人才培养反馈机制,结合市场需求和变化动态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及相关教学管理制度等;
要坚持开放办学理念,打破传统的闭环培养惯性,敏锐判断并及时响应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同时要加强不同学科之间育人内容的交叉和融合,打破专业壁垒促进跨领域交叉互动,鼓励并引导学生发展多学科能力和拓宽跨学科思维视野;
要**应试教育观和传统教学观对高校教育教学的负面影响,加强对学生知识内容、能力内容和素养内容的实践考查,引导学生重视和加强个人知识、能力和素养的综合发展。

能力培养离不开高校以及与其场域共联的育人环境,信息化使教育的开放性不断增强,“全环境”育人的必要性进一步凸显,高校要加强和其它社会系统的联系,创设多元主体参与的共育环境,要积极与其它高校、社会、企业对接交流合作项目,优化、整合高校的教学资源、企业平台资源和社会实践资源,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企业的深度耦合。高校可联合不同层次高校加强协同育人,特别是同城高校,在师资、实践平台等方面实现育人资源共享;
要精准对接供给和需求双向衔接的校企合作平台,搭建产教融合载体,促进企业从用工“终端”接收转向“全局参与”,根据企业需求采取订单培养模式,为个体能力提升和长远发展提供深层次、全过程、范围广的协同平台;
同时也要从学生自我价值、社会认可和组织承认等主体性心理需求出发强化个体内在价值认同,引导更多学生提前介入社会,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解决社会问题,高校要发挥好前期对接、中期配合、后期反馈的中介作用。

要从高校学生潜在意识着手,扭转他们长期存在对高校学习生活的刻板意识,引导学生认识并且主动走出高等教育舒适圈的传统认知,增强奋发的内生动力;
要大力推进“金课”、淘汰“水课”,着力开发教学主体和客体需求双向结合的复合型课程体系,打造一流课程和师资,吸引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投入更多精力;
要统筹地域经济发展差异以及家庭经济差异较大的学生群体的综合能力发展不均衡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在校园实践项目、校园文化艺体活动、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等方面为他们提供综合能力提升和公平竞争的环境创造有利条件,通过高校资助部门整合校内实践资源,安排专业人员进行个性化指导,还可通过以工代赈、以创代补的方式提升经济困难学生专业技能,弱化因贫困造成的能力差异,从而阻断贫困代际传播,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高校从物质资助、精神锻造、能力培养三个维度助推共同富裕,对标目前的推进现状,还需要以多维联动形成助困新格局为基础,多方协同厚植培德新环境为重点,突出人本理念聚焦增能赋能目标为核心继续推动,为实现共同富裕形成理论氛围、奠定人才支撑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资助育人 共同富裕经济(2022年11期)2022-11-05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Palabras claves de China今日中国·西班牙文版(2021年12期)2022-01-01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华人时刊(2021年21期)2021-03-09“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12-15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2016年6期)2016-05-17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中国火炬(2015年2期)2015-07-25

推荐访问:共同富裕 推动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