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的论文19篇

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的论文19篇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的论文  浅谈共同富裕基本内容形成条件如何实现如何实现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如何认识共同富裕关系到对当前存在的一些收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的论文19篇,供大家参考。

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的论文19篇

篇一: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的论文

  浅谈共同富裕基本内容形成条件如何实现如何实现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如何认识共同富裕关系到对当前存在的一些收入差距、贫富悬殊的正确理解问题,关系到对社会主义事业前途的信心问题。论文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乃至整个社会主义阶段的共同富裕,不是绝对的平均富裕,而是社会成员间存在一定收入差距的相对共同富裕。应该把这种共同富裕理解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成员的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绝对共同富裕——无差别的共同富裕

  深刻领会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应着重把握以下要点:二、共同富裕的

  内容

  共同富裕是一个久远的历史课题,同时也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未来课题。那么这个课题的共同富裕到底是指什么呢?下面我们进行分析:

  (一)共同方面的含义:一是经济地位平等,共同享有经济支配权和控制权。在共同富裕的经济社会里,所有人处于平等的地位,这种平等不是简单的法律规定或者社会认识,而是体现在经济优势上。即:不是通过法律的手段或者政治的手段来维持保障经济地位的平等,而是各个阶层和劳动者个体在经济要素方面拥有相互抗衡的经济实力。通过经济措施的努力,将把劳动力和劳动文化培育成可以与劳动物质相抗衡的劳动因素,同时都具有资本抗衡的能力。在共同富裕的经济社会里,没有雇佣关系,也没有资本家或者无产阶级,而是劳动力及其资本的拥有者、劳动文化及其资本的拥有者和劳动物质及其资本的拥有者,以及单纯的资本拥有者。各种拥有者的地位是一致的,不仅体现在政治法律里,更体现在经济优势里。由于经济地位的平等不是一个政治虚名或者法律虚名,所以会直接共同享有经济支配权和控制权。二是公正公平分配,全面消灭剥削,共同享有劳动成果。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剥削有劳动力剥削、劳动文化剥削。劳动力剥削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成本回收不完整,劳动力成本包含从把胎儿培养成劳动力的所有资金耗费,以及在形成劳动力后维持和发展劳动力的所有资金耗费,当然享乐性的资金耗费不计算在之内。如果成本不能回收,那么劳动力的耗费上就直接形成负资产或者说仅有最低底线的自然生存和繁衍的资产。这些成本的回收应当可以维持劳动者一生在衣、食、住、行、医疗、健身、学习等方面的资金耗费。可是,许多的劳动者是居无定所,医疗无钱,养老无钱。在当前,众多劳动者无法偿还父母和社会的养育、培养的资金耗费;开始劳动后无法购置维持劳动力存在的房屋和一些生活、学习、工作等必须品;失去劳动力后无法安度晚年。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应当知道到底是当前的生产力无法解决这些问题,还是剥削造成的。二是劳动力创造的相应的增殖价值部分或者利润部分被剥削了。结合第一点,那些产生、维持劳动力的资金耗费形成了整个劳动力的成本,但是这个成本并没有象劳动物质和资金那样成为生产成本,并参与增殖价值或者利润的分配。凭什么劳动物质的资金耗费和直接的资金耗费成为了分配增殖价值或者利润的资本,而劳动力的资金耗费就不能参与增殖价值或者利润的分配呢?这就是剥削!当前我们许多劳动者不仅应有的增殖价值或者利润被剥削了,甚至连成本都被剥削了。劳动文化剥削主要体现在劳动者的创新研

  究没有得到正确的增殖价值评估或者利润评估,它们应当拥有的增殖价值或者利润被一个简单的奖金或者工资、甚至是几句奖励的话就代替了。这就是劳动文化剥削!总体上讲,劳动力的维持资金和使用资金是资本,享有成本收回和分配利润的权利;劳动文化的维持资金和使用资金是资本,也享有成本收回和分配利润的权利;当然,劳动物质的维持资金和使用资金是资本,也享有成本收回和分配利润的权利;单纯的资本同样享有享有成本收回和分配利润的权利;所有劳动要素都必须拥有资本才可以存在,都必须享有资本的一切权利。共同富裕社会将实行公正分配、按劳分配、创新分配和公平分配,彻底消灭剥削,共同享有劳动成果。

  (二)富裕方面的含义:一是物质产品方面的富裕。人民群众拥有丰富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方面的物质必须品。物质产品不仅是经济活动的基础,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需品。这是共同富裕的基本标志和要求,物质生活的富裕程度是共同富裕的基本指数,没有丰富的物质产品,就不可能算为富裕。二是精神产品方面的富裕。这包含人们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方面的精神文化产品。精神文化产品有两大类,一类是本身载有意识事物的一类文化产品,如书籍、光碟、硬盘、报刊、邮册、图画、相册等,这些产品物质本身并不是消费需要的,需要的是其载有的意识事物。如果将其载有的意识事物转载到其他载体上,就不再是精神产品了,就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物质产品。另一类是本身就是精神产品,如盆景、雕塑、饰品、古玩、歌舞、戏剧、影视、相声、小品、演说等。三是服务劳动产品方面的富裕。这主要是指人民群众可以充分享有医疗、教育、保险、健身、娱乐、购物、交通、救援、交际、法律、政府服务和民主维权等服务方面的权利和条件,同时包含市场上广泛存在的服务劳动产品。四是生态环境方面的富裕。这是指人民群众均能享有安全、丰富的自然生态环境,也就是拥有蓝天白云、清新的空气、清洁安静美丽的环境、健康的活动空间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的消费和生活的基本要求与以前有很大的区别,所以仅有的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是不够的。共同富裕的需求内容应当按照当时人民群众或者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标准进行定义,并且可以适时调整。一是认清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什么是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上赋予共同富裕以科学的内涵。在共同富裕这个概念中,“富裕”反映了社会对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方式,是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共同富裕包含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的特质,从质的规定性上确定了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地位,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二是明确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表明:我们既不能离开共同富裕讲发展生产力,离开了就会导致两极分化;也不能离开发展生产力讲共同富裕,离开了就会导致共同贫困。可见,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坚持社会主义,防止两极分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牢固的政治保障。三是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邓小平同志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多数地区和多数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的战略构想,是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创新,是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一项大政策。怎样把握时机用好这项大政策?邓小平同志又进一步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成为我国在达到小康时实施先富带后富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归结起来,主要包含四个层次:一个总目标———实现共同富裕;一项大政策———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裕、先发展;一条主渠道

  ———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人帮助后富的地区和人,先富带后富,最终共同富;一个大原则———把握适当的力度和时机,解决发展的不平衡和调节贫富悬殊问题。

  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想实现共同富裕,就要做到一下几点:(1)继

  续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力是根本,好比我们的“共同富裕”大厦的根基。想要真正的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点必须坚定不移的保证。不过,发展生产力我们必须把握好一个“度”,就像“可持续发展”中说的一样: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换句话说,政府必须在这个这项工作里下大力度。既不能不发展,也不能头脑发热的一个劲的发展。因为我们的政府是一个“不偏心”的政府,这些事情他们一定会全力去处理。(2)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与科教兴国战略:在前面的文章里我也提到了科技的重要性,如果说“科技”是“共同富裕”的基础,那么“教育”就是“科技”的基础。所以说,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非常重要,只有社会整体科学技术水平上去了,我们才能真正的实现“富裕”。同时,不仅仅是对高端人才的培养。服务于广大人民的义务教育、各种渗透在生活各个角落的教育同样重要。(3)尽全力保障那些暂时还处于“贫困”状态的人的利益:部分人的贫穷是,永远是“共同富裕”中必须要面对问题。一些人,可能因为如能力、天生条件、后天培养不足、机会各种问题。在某一个时期依旧贫穷着。面对这样的人,我们必须尽量保证他们的利益。其中,好包括几个小点a)医疗问题b)交通问题c)教育问题d)房价问题e)官二代、富二代问题f)其他不公平问题在处理这个问题上,而我们政府的优越性更加的显而易见。前面我已经提到了,我们的政府,是要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的,这些不公平的情况是不能存在的。另外,有些人可能还有疑问:在这些问题上,那些资本主义国家做的远远超越我们。比如美国,他们的教育、医疗都几乎是免费的。“美国梦”也说明了他们的社会机遇的分配是十分平等的。有这个疑问,是因为提这个问题的人没有着眼于历史。对比一下,曾经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有这么完善吗?没有!后来,他们发生了很多次各种各样的危机才逐步演变成目前的状况。但是,说实在的,在某种意义上,是资本主义国家在经历了各种危机后发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在逐步改善,逐步向着。社会主义国家应有的方向发展。这些足可以看出我们社会形态的优越性。对于这一项优越性,我们一定要大大的发扬。这就是要建立社会保障体制,尽全力保障那些暂时还处于“贫困”状态的人的利益。如果说拉开贫富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第一价段,那么当前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保持上限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不断缩小上下限的差距。在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后,相信我们终将实现共同富裕。

  七、共同富裕的历史启发

  在世界历史上,不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有一些追求共同富裕的措施和办法,不同之处仅仅在于出发点和目的不一样,但是在效果方面相差不大。下面,对历史上追求共同富裕的措施和方法进行理论上的总结和概括:

  一是生产力发展途径。这个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主要体现在初次分配上,主要手段是提高工资档次,以此增加劳动人民的实际收入。在这个途径上,经济政策的实施者并没有想实现共同富裕这个美好而伟大的理想,其目的是为了消除经济隐患,创造稳定的经济环境,共同富裕仅是一个附带效应,剥削现状和赖以剥削的条件都没有改变。虽然剥削依然存在,但是通过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劳动人民得到的劳动成果比以前多了,生活比以前富裕了。当然,多分给劳动人民一点劳动果实也并非情愿,而是在劳动人民的反抗之下的无奈之举,或者是对经济矛盾妥协。这条路径的优点是生产力发展进步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强

  大了,拥有优越的竞争能力和生产能力。其缺点是剥削程度加重,财富分配失去均衡,整个社会发生财富倾斜,生产、分配、消费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虽然可以采取借贷等手段暂时缓解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并极大的短暂的调和实际财富倾斜的现状,但是这些手段只能让经济矛盾越积越深,最终导致不可化解的矛盾爆发。这个方法是以发展生产力的方式增加社会财富,劳动人民也受益于生产力发展,得到了更多的财富,但是从根本上讲,它是不顾及分配问题的和剥削问题的,所以不是真正的共同富裕道路。这个途径给我们的启示是,生产力发展可以让人民群众富裕,但是不消灭剥削,人民群众无法真正富裕。

  二是均衡再次分配途径。就是在初次分配不均衡的情况下,通过再次分配达到分配均衡的目的,这是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这个途径可以提高国民的个人实际收入,同时也可以通过再次分配的方式调和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使整个经济体系和谐运转。其实现手段是提高国民福利待遇、失业救助、增强社会保障体系以及打造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等。其优点是通过政府性的国民分配行为对低收入者进行扶持,缩小整个社会的财富差距,促进整个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其缺点是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分配和消费之间的矛盾,因为其手段是再次分配。再次分配的劳动成果是大众性的税收收入,而不是直接削弱剥削程度而得的收入。根本上,是不可能解决分配和消费之间的矛盾,因为剥削阶级的剥削部分并没有减少。实际上,这是一个贫穷的收入相对高的人民群体对另外一个收入相对低的人民群体的帮助,就是一个集体的慈善活动。均衡再次分配的共同富裕途径,没有真正解决剥削问题,也没有真正解决人民个体没有经济主导能力的问题。接受再次分配的人民群众,不是走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而是走在被慈善的道路上,因为他们没有经济主导权,对经济来源没有支配权和控制权。这种情况,不论是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在中国,都是属于一个性质的,其事实作用没有任何差异。这个途径给我们的启示是,不解决劳动人民对经济的主导权问题,也就是经济支配权和控制权的问题,只能是被慈善,而不是共同富裕。

  三是平均分配途径。这种分配方式主要存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中,其分配计算不考虑各个劳动因素或者生产因素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增殖或者利润作用,并把各个因素同等起来,进行平均分配。这种分配方式虽然有一定的按劳分配因素,但是“劳”与增殖劳动或者利润之间并没有明确的计算。由于其分配方式没有体现效率的作用,以及资本和文化的作用,抑制了优势因素参与生产或者劳动的积极性,最终抑制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由于计划经济的原因,抑制了整个经济社会的运动活力,直接导致生产力发展缓慢。当然,由于生产力得不到优势发展,也就不可能创造共同富裕的财富,但是这个分配方式的惟一优点就是消除了贫富差距。可是这个优点不会永远存在,会因为财富创造能力的降低而消失,甚至人民群众得到的实际财富会减少到比在剥削社会得到的财富还少。这个途径给我们的启示是,没有先进的生产力,即使是消灭了剥削和消除了两极分化,也是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的。

  综合三个启示,得出的结论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必须是统一的行动,也就是说,“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本身是在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创造经济条件,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本身是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二者必须是高度统一和协调的。同时,劳动人民个体必须掌握到相应的经济主导权,才能真正创造财富而拥有财富。实现了这些条件,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人类之伟业,就需要全人类来完成!我们实施的不是主义性战略,而是全人类安居乐业,共同富裕的战略!让我们怀抱世界而拥有世界!

篇二: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的论文

  论共同富裕2013年04月16日09:54来源:《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梦想是一项浩繁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其中共同富裕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也是凝聚13亿人民磅礴力量的关键支撑。目前我国经济正在“爬坡”,实现共同富裕遇到了一些新问题与制约因素,理性看待并正确把握这些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此前一切社会制度的根本特征。从历史和国际视野来看,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也没有能够摆脱贫困,目前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除了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外,绝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或地区都属于贫穷落后国家。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发展史上全新阶段,其本质和根本任务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走国强民富道路。共同富裕的本质意义在于,它强调的是“共同”。尽管少数西方发达国家走上了富裕道路,但无论是在资本主义早期阶段还是在当今社会,财富的两极分化都十分明显。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既要发展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又要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关键所在。共同富裕是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18—19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矛盾异常激烈,根由就是两极分化,一面是财富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另一面是贫困在劳动人民中累积。经济周期与危机的爆发,导致工人大量失业,既没有收入来源,又没有社会保障,必然使得劳资之间、政府与民众之间势不两立。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特别是二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加强了政府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特别是通过社会保障制度,使广大劳动者获得一定生存与发展空间,社会由此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快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与消费结构有了质的提升,但与此同时,社会矛盾也开始凸显。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我国收入差距呈扩大势头,分配不公问题明显,引起部分群众心理和行为失衡,产生了一些社会矛盾。因此,要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就必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个合理区间。共同富裕是实现经济增长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共同富裕与经济增长本质上体现的是分配与生产的关系。分配公平,可以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促进经济增长。分配不公,无论是平均主义还是两极分化都不利于经济增长。一个时

  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收入差距过大,最有消费意愿的广大中低收入者没有能力消费。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在继续鼓励发达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同时,加快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在继续鼓励一部分人通过勤劳致富合法经营率先走上富裕道路的同时,让更广大的劳动人口以更快的速度脱贫致富。只有坚持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真正实现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才能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二、清醒地认识共同富裕进程中的问题当前,在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少,归纳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思想障碍。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都有巨大提高的前提下,一些人从自身状况出发,对全国范围的收入差距问题感受不深,以为收入差距并不大。显然,他们忽略了这样的事实:到2011年底,我国还有1亿多的农村人口生活在年纯收入2300元的最低贫困线以下,还有2000多万城市居民依靠各种救济和低保生活,目前我国贫困人口数量相当于美国总人口的一半,比英国和法国人口总和还多,而且大多数农村贫困人口分布在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深山区,劳动者文化教育素质相对偏低,脱贫难度大。另一些人则认为共同富裕就是平均富裕,就是

  同步富裕,看到收入差距,就以为出现了两极分化,甚至认为已经不是社会主义制度了。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共同富裕决不等于也不可能是完全平均,决不等于也不可能是所有社会成员在同一时间以同等速度富裕起来。如果把共同富裕理解为完全平均和同步富裕,不但做不到,而且势必导致共同贫穷。”因此,缩小收入差距不是要消灭差距,而是要把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区间。可行的办法就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带动更多的人一浪接一浪地走向共同富裕。体制障碍。主要表现为市场自身缺陷、经济体制改革不到位和政府调控不到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选择的是市场取向的改革,市场机制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也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就是市场缺陷带来的不良后果。况且经济体制改革要经历一个过程,其中体制漏洞和缝隙的存在也使收入差距扩大。如少数垄断行业过高收入、一些企业经营者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少数人利用土地市场不规范的漏洞一夜暴富等问题,也造成了大量不合理收入现象。特别是二元经济社会政策的存在,比如,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户籍制度的存在,城乡居民在子女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享受着不同待遇,直接阻碍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这些都要求我们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加强对收入分配的有

  效调控。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开征了累进的个人所得税、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但我们在宏观调控环节还有很大的作为空间,如遗产税、财产税的开征需认真筹划,个税申报还存在着偷漏税的情况等,这些都使得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扩大。居民素质障碍。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公平分配的标志是等量贡献获得等量报酬,而等量贡献的重要条件就是劳动者的素质基本均衡化或均质化,进一步讲就是全体劳动者都能接受均衡的教育,一方面要教育质量均衡,另一方面要教育时间大体均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人接受的文化教育程度与其收入虽然不必然是一一对应关系,但大体上成正比例关系。要实现富裕,就需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大人力资本投资;要实现共同富裕就需要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而事实上,由于历史、现实和劳动者个人原因,劳动者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劳动者接受的教育很不均衡。从接受教育时间来讲,不少人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接受了20多年的正规教育,但也有为数不少的人只接受了基本的扫盲教育。从教育质量来看,有的人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有的人获得的则是比较差的教育。劳动者素质的巨大差异必然导致收入上的差距有时甚至是收入悬殊。三、理性认识并努力实现共同富裕

  对于共同富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我们理性认识与正确把握。要理性认识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问题。一是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是在城乡居民包括贫困人口的收入有大幅度提高的基础上产生的相对差距,而不是一部分人绝对富裕另一部分人绝对贫困的绝对差距。二是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上处于过大区间,但没有出现两极分化。两极分化既有量的规定性也有质的规定性,从量上来说,一般认为基尼系数要超过0.5,从质上来说,收入差距的过分悬殊会导致社会矛盾异常激化,这些在我国都没有出现。三是当前我国的收入差距有其合理一面。既要看到我国收入差距中有非法因素和不合理因素,更要看到改革开放之后绝大多数人是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裕起来的。四是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在扣除物价水平和生活成本因素之后,实际的收入差距要小于名义收入差距。五是我国社会发展差距要小于收入差距。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科技、文化、教育、环境的差距无论从城乡还是区域来看都小于收入差距,也就是说不同收入群体的生活质量差距并不完全与收入差距成正比。联合国人类发展署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的人类发展指数已经达到中上等发达国家水平。我们不能用收入差距来代替经济社会发展的所有方面。

  收入差距和分配不公等问题是在改革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但本质上是发展水平低和改革不到位造成的。我国的改革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而且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进行的一场新的革命,既没有先例可循,也没有现成模式可以借鉴,只有沿着摸着石头过河的路子逐步推进,这就必然会产生一些体制的漏洞和缝隙,产生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过大等问题。而改革中的问题只能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如要继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等等。从根本上讲,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发展水平低和不平衡导致的,需要通过加快发展特别是加快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来解决,需要通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更加兼顾效率与公平来解决。绝不能因为收入差距扩大了,就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就搞平均分配,或者照抄照搬别国的办法,这是行不通的,也是没有出路的。既要充分认识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又要对实现共同富裕充满信心。我们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复杂的,特别是随着改革的深化,更多地涉及到既得利益的调整,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更艰难。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打“攻坚战”、“持久战”。更重要的是对实现共同富裕,我们要充满信心。近年来,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如取消农业税特产税、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构建新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提高个税起征点、实行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年收入超

  过12万元的收入申报制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以及一系列鼓励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等。这些政策措施都起到了良好作用,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综合状况的基尼系数自2009年以来已经开始出现缩小势头,城乡之间以及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呈现出缩小趋势;低收入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党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就意味着更多的人特别是贫困人口要过上小康生活。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共同富裕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执笔:赵振华)(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篇三: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的论文

  所以共同富裕的思想允许发展存在差距但这种差距应该是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能接受的因此必须把贫富差距放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以达到协调区域发展稳定社会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目的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避免两极分化的方法和途径41立足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

  论社会主义本质、两极分化与共同富裕

  班级:学号:专业级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摘要:“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当今我国不仅在收入方面,而且在教育、医疗、就业等各个方面,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却存在着严重的发展不平衡,有着向两极分化发展的趋势。那么该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本质?如何看待共同富裕?关键词:社会主义本质、两极分化、共同富裕、制度改革、科学发展

  1社会主义本质1.1社会主义本质科学论断的提出邓小平曾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1】富裕。”这一科学的论断促使人们从更深的层次上理解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从而也为探索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和新方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对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国外做法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1.2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突出强调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必须“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强调社会主义的最终的目标只能是“共同富裕”,揭示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2两极分化2.1我国两极分化的严重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东西部差距、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区域发展差距问题逐渐地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目前中国东西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差十倍,为世界最大。中国东部最富省份与西部最穷省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差距已超过十倍,10%的最低收入家庭财产总额占全部居民财产总额不到2%,而10%的最高收入家庭的财产总额却占40%以上。如此令人感到反差的数据,是不是说我们的“共同富裕”理论只是一场空谈呢?是不是说我国现在的发展方向正与“共同富裕”原则背道而驰呢?是不是说“共同富裕”思想并不科学,不能很好地指导我国社

  会主义建设呢?2.2产生两极分化的原因2.2.1自然原因我国幅员辽阔,自北向南,从东到西,地区间自然条件迥异,这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存在的“先天性”差异。比如,东部沿海地区处于太平洋西岸的中心位置,沿海各主要城市均与世界经济有广泛联系,整个地区以平原为主,气候温和,水源丰富,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占据先天发展优势;而中西部地区却处于相对封闭或半封闭地带,地形地貌多为山地丘陵和戈壁沙漠,气候干燥,环境恶劣,交通闭塞,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及贸易往来受到限制,经济社会发展不利因素较多。2.2.2历史原因数千年来我国就一直存在发展差距,国家的经济重心处在不断变迁中。中原地区在很长时间内都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唐代以后特别是北宋以后,经济中心逐步向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转移。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70%以上的工业和交通运输设施主要集中在占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虽然国家在“一五”计划、“三线”建设时期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和扶持,但总体不平衡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改革开放以来,纵向比较,各个地区都有很大发展;横向比较,地区差距在拉大。2.2.3政策原因我国发展不平衡的一些问题,也与一定时期内实施的具体政策有关。比如,改革开放后,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实施了非均衡发展战略,采取积极促进东部沿海率先发展、率先开放的政策,在投资、财税和金融等方面对东部地区进行倾斜。这些政策给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带动了整个国家的发展,但客观上也拉大了东部与中西部发展的差距。2.2.4体制原因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还有体制的因素。比如,计划经济时代不尽合理的价格体制对城乡、区域差距扩大有明显影响,国家为积累工业化所需资金,长期维持了能源原材料产品和农产品的低价格,使中西部和农村发展受到抑制。又比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观念、资金和管理等的差异,市场竞争会造成不同市场主体的优胜劣汰,从而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也会扩大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不同主体间的差距。3共同富裕与发展差距的关系3.1共同富裕与发展差距的关系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同步富裕,也不是同等富裕,这种“富裕”是一种普遍富裕,是允许一部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帮带后富的形式,逐步实现

  共同富裕。所以,“共同富裕”的思想允许发展存在差距,但这种差距应该是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能接受的,因此必须把贫富差距放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以达到协调区域发展,稳定社会,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目的,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4避免两极分化的方法和途径4.1立足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1986年9月,邓小平在回答美国记者关于“致富光荣的口号同社会主义的关系”时说:“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

  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2】社会主

  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是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社会的安定;才能增加老百姓手里的可支配收入,增加享受型物质资料消费所占的比例;才能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创造物质条件。而科学技术又是第一生产力,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4.2在分配上敢于承认差别,在发展上鼓励先富。邓小平明确地说:“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

  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3】本质的一个东西。”一般来说,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螺旋式前进的过程,平

  衡是相对的,而不平衡是绝对的。经济社会系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有利于保持竞争的压力与活力,有利于打破平均主义,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但不平衡问题如果长期持续,也会带来不可忽视的危害。所以要注重不同地区、不同方面的相互协调,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促进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另外,要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各个方面,要培育人们回报社会的思想,发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4.3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既切中了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要害,又指明了解决问题的方向,是破解发展不平衡的根本思想武器。只有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才能逐步推进城乡、区域的均衡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大体现,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但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我们耐着性子一步一步坚持走下去。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我们都要勇敢地去面对,去解决它。纵观历史,我们的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我们的党是一个伟大的党,我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加得美好!

  参考文献:【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373页。【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313页。【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364页。

篇四: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的论文

  社会主义之所以要建立公有制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导致了占有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可以凭借着生产资料的私有权而榨取工人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从而导致了马克思所说的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他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5这样一种对工人极为不利的局面

  共同富裕及其实现路径

  摘要: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所追求的目标,但是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非但没有实现共同富裕,反而出现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究其根源,就在于共同富裕不符合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客观规律,因而其难以随市场经济而自动实现。为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我们就必须要利用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来克服市场经济中优胜劣汰所导致的两极分化现象。为此,必须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发挥税的真正功能,促进社会平等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调整精神奖励的评选标准。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要求。继而,他还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来落实这一目标,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由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然而,“多年的实践证明,让‘一部分人先富’的目标虽然在很短的历史时期中迅速完成,但‘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却迟迟不能够自动实现”[1]。社会贫富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对此,笔者试分析其中的原委,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一、共同富裕的内涵要探讨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就必须先对其内涵进行一番考察。对于它的内涵,我们可以首先判断的,就是它肯定不是富的极富,穷的极穷这样一种贫富极端分化的现象。邓小平曾这样说道:“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2]110111显而易见,共同富裕是与两极分化格格不入的。对于前者,邓小平是极力推进其在我国的实现和落实;对于后者,邓小平是坚决予以反对的。他告诫道:“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3]有鉴于此,我们就要采取各种措施,实现共同富裕,避免两极分化。另外,共同富裕也决非平均富裕。这是因为,“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2]155。因此,共同富裕只能是一部分有才能的人和一些在地理环境、人文素质等有优势的地区先富起来,再由这些先富起来的人和地区带动其他人和其它地区也逐步走向富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而绝不能要求全国人民整齐划一和步调完全相同地富起来。这才是真正符合邓小平关于“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4]这段讲话精神的做法。由此可见,所谓共同富裕,既非平均主义,亦非收入差距拉大,它是一种既体现差距又体现均衡性的富裕观。有差距,以便对先进分子以物质激励,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均衡发展则体现社会公平,以免形成阶级分化,影响社会和谐和人民幸福,从而体现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二、市场经济对共同富裕的消极影响自党的十四大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我国的经济在市场化的作用下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与此同时,我国的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了一些,生活先好了起来,即先富了起来。从这个角度看,市场经济对共同富裕有积极的意义。不过,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尽管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它也可能是引起社会两极分化的前奏。从我国的实践结果来看,市场经济在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也使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由此可见,市场经济的客观趋势并非共同富裕,而是两极分化。市场经济之所以不能实现共同富裕,其根源就在于市场经济是一种通过价格机制实现社

  会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形态。这种经济形态的基本规律就是价值规律,它会产生如下三个作用:

  首先,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社会资源能实现优化配置。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方面能促进社会的生产和实现资源的节约,另一方面却会使劳动力出现富余。原来十个人干的活,在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后,也许只要两个人就可以干完,于是,另外的八个人就会成为过剩人口而面临下岗或失业的风险。如此一来,原本收入相似的工人之间出现了有的有收入,有的没有收入这样一种落差,长此以往,在岗的工人和下岗或失业的工人之间就很可能出现两极分化的局面。

  其次,价值规律会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以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价值规律的这种刺激作用无疑会促进经济发展,但是,不同的生产者对这种刺激的反应速度和反应能力是参差不齐的。那些反应快,能力强的生产者由于有更强的市场适应能力,从而会不断做大做强,快速致富;而反应慢,能力弱的生产者则可能被前者击垮,面临破产倒闭的境地。显然,其结果也是两极分化而非共同富裕。

  最后,价值规律还有优胜劣汰的功能。市场的容量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包容所有的人,必然有一部分人留在市场而另一部分人要被市场所淘汰,而去留的判定标准,就是看谁是优者谁是劣者,即优胜劣汰。通过市场不断地优胜劣汰,只有极少数人作为优者胜出,而大多数人作为劣者而被市场淘汰,从而在财富上形成两极分化的局面。

  总之,市场经济的本性是实现优胜劣汰,从而导致人与人之间形成两极分化的局面,这是与我们共同富裕目标背道而驰的。因此,市场经济对实现共同富裕是有着不可避免的消极影响的。

  三、利用政府干预实现共同富裕正如前文所述,市场经济对于共同富裕的实现是有消极影响的,为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利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消除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对共同富裕的负面影响。第一,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要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消除社会中的某些人利用私有的生产资料榨取工人劳动成果的可能。而解决之道,就是要建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从而使收入差距主要源自于劳动者的劳动数量和劳动质量的差异。社会主义之所以要建立公有制,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导致了占有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可以凭借着生产资料的私有权而榨取工人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从而导致了马克思所说的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他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5]这样一种对工人极为不利的局面。这种局面最终必将演变为“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6]这样一种两极分化的结果。所以,邓小平认为,公有制和共同富裕一样,是社会主义要坚持的根本原则。第二,发挥税的真正功能。尽管我们认识到公有制的重要性,但囿于现实的考量,我们只要求公有制占主体,而且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生产资料并不是平等地对全国人民开放的,这就导致一些人通过各种途径占有了生产资料,并以有偿的方式参与社会生产,由此使得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有一部分被其侵占。如果说,被侵占的部分在整个劳动成果中的比重较小,这作为权宜之计倒尚可接受。但现实是,从整个社会来看,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占比不到42%,并呈逐年下降趋势,而资本回报比重却节节上扬。这种资本性质的所得大于劳动所得的现状显然是让人难以接受的。可见,公有制对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日渐式微,因而出现“1%的家庭掌握了全国41.4%的财富”[1]结果也就不难理解。而这种结果的出现,也确证了我国当前的所有制形式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尚有很大的差距,必须加紧改革。改革的方向,就是通过完善税收政策,以求达到变“劫贫济富”为“劫富济贫”,以填平收入差距的巨大鸿沟,实现共同富裕。因为“财富既有个人基础,也有社会基础”[7]94,富人获取的财富并非全部来自个人的努力,而是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社会的配合和保护,因

  此,“为社会争取财富中来源于社会的部分,或者说得更透彻些,一切不来源于个人努力的东西”[7]102,这正是税的真正功能。“当基于这些原则的税被用来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健康的生存条件时,可以清楚地看出,这决不是把甲的东西剥夺来送给乙”[7]102。因此,为了实现各阶层的共同富裕,也为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健康发展,通过税收进行“劫富济贫”并不违背社会正义。

  第三,要积极维护和促进社会平等。一个不平等的社会是无法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根据马克思的观点,社会平等包涵经济平等、政治平等与教育平等这三个层面。因此,我们必须在这三方面作出努力。为促进我国的经济平等,就必须坚持和强调以按劳分配为主的收入分配政策,进而有效地和全面地维护好劳动者的合法利益,科学地协调劳资关系。为促进我国的政治平等,必须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宗旨,也就是要使广大劳动者拥有真实的利益代表,充分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为此,我们必须完善以农民为代表的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使他们的合法利益能得到切实有效的维护。为促进我国的教育平等,我们在分配现有的教育资源时,必须完善弱势人群和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援助制度,给予贫困人口和落后地区更多的照顾,通过教育扶贫、智力脱贫这个根本之策解决中国的贫困问题。各级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坚持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的总量,确保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比例4%的目标的实现,从根本上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突出问题。在我国财政收入还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为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发行教育彩票不失为一种值得尝试的方案。

  第四,要积极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马克思曾经指出,“现代的工人只有当他们找到工作的时候才能生存”[8]279。在我国经济日益市场化的今天,失去了工作就意味着陷入贫困的境地,从而拉大了他们与有工作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当前,我国的很多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之所以长期陷于贫困的泥潭而难以自拔,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人口和地区缺少充分和良好的就业机会。为了增加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就业机会,一方面是要在贫困地区大力支持当地的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当地人口的文化素质和实践技能;另一方面,就是要通过政策优惠引导各行各业投资于这些地区,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当地人口创造就业机会,也可给当地有特殊技能的人提供便捷优惠的贷款,鼓励他们自主创业,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及个人和家庭的贫困状态,走向富裕。

  第五,要调整精神奖励的评选标准。即便贯彻落实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维护了社会平等,人们还是会因为劳动数量和劳动质量的差异而形成收入差距。这种差距尽管可以通过税收调节而得到部分改善,但是造原子弹的专家和卖茶叶蛋的普通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仍有可能相当之大。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必须对二者的收入进行调节。在不损害先进分子劳动积极性从而保证效率的前提下,调节的主要方式就唯有用精神来调节物质。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道德情操论》[9]中曾提到人具有一种本能,他将这种本能称为慈悲或怜悯,正是这种本能,使我们常常“因为他人的悲痛而悲伤”,对“别人的幸福感同身受”,尽管我们“从他人的幸福中除了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而“感到高兴”是符合功利主义者边沁所说的人都具有促进自己的利益、快乐、幸福和防止自己遭受损害、痛苦或不幸的倾向的。因此,不管这种收益能不能归属于私利范畴,但却可以根据人性的这一普遍价值观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即我们可以通过给予那些因带动他人致富者以精神奖励,让其“感到高兴”,从而使其得到一种精神上的快乐和享受。

  当然,精神奖励作为一种激励方式,我国一直在使用。但是,使用的结果往往是促进了效率却损害了公平。比如现今在我国劳动模范的评选,最终获得这一光荣称号的,不是劳动质量高的人,就是劳动时间长的人。这些人本身根据按劳分配的分配方式在物质上已相比他人获得了更多的利益,按照这种激励方式,他在精神上也因此获得更多。这就导致了社会上的少数成员能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双丰收而大部分成员却是物质和精神的双匮乏这样一种结果。这不但是物质上的两极分化,而且还是精神上的两极分化,而且同一人在物质和精神上

  均处在同一极,这就比单一的经济上的两极分化更可怕,更不公平。显然,这样一种精神奖励无益于共同富裕,是必须加以纠正的。而纠正的办法,就是变换精神奖励的评选方法,即变个人自己所取得经济成就的多寡转为个人对他人经济状况的改善所作贡献的大小。就劳动模范的评选而言,一定要体现出模范的精神,即他以自己为模版,让其身边的人也获得了像他那样的劳动优势,提高了他人的劳动水平与技能,并带动他们劳动致富,从而达到水涨船高的效果,较好地体现了效率和公平双赢的原则。当然,劳动模范这样去做时,可能会对自己的致富程度产生不利影响,但是,能得劳动模范这一光荣称号是值得高兴的事,因而他还是会有动力去这么做。于是,在先富成员的带领下,后富成员也会逐渐富裕起来,从而,共同富裕的目标就不难实现。同样,对于致富能手的评选,也不应像时下所做的那样以某些成员个人或家庭的财富拥有量为标准,而是要以让多少人实现了多大程度的富裕为准绳。因此,其中的“富”,不是指个人多有财富,而是指有多少人在他的带动下实现了脱贫致富,以及富裕到什么程度。

  总之,既然“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8]291,而共同富裕本身又是当家作主的无产阶级在经济方面联合行动的表现和追求,那么,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人们获得精神奖励的标准也应以联合行动的结果为标准,而不应该只看个人的指标。我们说先富带动后富,其中的“带”的实现条件和动力所在就在于,要想获得精神奖励,就必须带动他人,并且还要看带的效果如何。唯有如此,先富起来的人才有可能放慢致富的脚步,停下来帮助致富道路上的落后者,从而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

篇五: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的论文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研究论文

  摘要:为帮助大家撰写相关论文,查字典论文网为大家带来了邓小平思想研究论文,希望您能提出更多好的想法!

  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包含着共同富裕思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等诸多理论的系统,但是共同富裕思想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占据核心地位的理论内容,也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中的一条红线,渗透于邓小平理论的各个方面。深入理解共同富裕思想的形成过程、核心内容和现实意义对于科学把握邓小平理论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形成过程任何理论的形成都有一个历史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包含着理论的形成逻辑和理论的基本内容。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也有其形成过程,这个过程尤其前提性条件、理论性基础和现实性条件。深入分析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形成过程,对于把握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具有重要意义。邓小平共同富裕想的形成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提性条件。中国自古有着浓厚的平等均富的思想,孔子的“大同”社会就是一个没有压迫和剥削,也没有私有制的社会,包括洪秀全的“太平天国”也将平等作为重要的思想主张,这些传统文化为中国现成共同富裕思想提供了文化基础。但是,中国古代的平等思想有着自身的局限性,根源于封建社会的平等思想无法实现根本的平等,它始终是为特定阶级服务的,无法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和所有老百姓的共同心愿。尽管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与中国古代的平等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但邓小平理

  论毕竟是在中国的土壤上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平等、均富等思想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还是有一定的影响的,这是不可避免的。

  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在本质上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理论基础和渊源的。马克思恩格斯在阐述其思想主张时,对未来社会的科学构想中就包含着公有制的深刻内涵,以全体成员的共同富裕为基本目标。但是,马克思恩格斯也旗帜鲜明地指出,未来社会的公有制实现及共同富裕的实现都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为基础的,这是任何社会都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马克思恩格斯为未来社会描绘了大概的轮廓,共同富裕是其中的美丽风景之一。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理论任务的要求,马克思恩格斯不能也没有必要对未来社会的共同富裕做出具体的规划和描述,包括实现什么样的共同富裕、怎样实现共同富裕,等等。但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公有制思想为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提供理论渊源的还有毛泽东,毛泽东是最早提出“共同富裕”这一概念的人,他在1955年《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指出:“在逐步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逐步地实现对于手工业、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逐步地实现对于整个农业的社会主义的改造,即实行合作化,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毛泽东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主体,并把为人民谋利益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但共同富裕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但一定要把共同富裕作为一个伟大的目标来加以坚持和追求。

  在提出“共同富裕”思想之后,邓小平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这一思想。一方

  面,提出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平均主义只能导致共同贫困,只有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从先富到共富,先进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先富裕起来的人帮助还未富裕的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1988年,邓小平进一步指出了实现共同富裕要有“两个大局”战略,即沿海地区加快改革开放以尽早富裕起来,这是一个大局,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沿海地区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要反过来帮助内地尽快地富裕起来,这也是一个大局,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至此,共同富裕思想就更加低具体化、详细化和可操作化了。1990年,邓小平进一步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是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这一论断不仅发展的共同富裕思想,也丰富了社会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最终确立和完善的重要标志。

篇六: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的论文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八届五中全会为破解这类问题指明了方向会议强调要实现十三时期的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坚持共享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作者:吕东升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中下旬刊》2017年第9期

  【摘要】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而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最紧迫的问题就是解决我国当前比较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论文根据十八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坚持共享发展的理念,结合当前在共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如何更好地坚持共享发展做出了一些思考和探讨:优化财政体制,促进合理分配;发展中小企业,促进协调发展;重视第三次分配,弥补两次分配的不足,目的在于在坚持共享发展的理念下作出有效的制度安排。

  【Abstract】Realizingcommonprosperityisthenatureofsocialism,andtobuildawell-offsocietyin2020,themosturgentproblemof"13thFive-Year"istosolvetheseriousproblemofgapbetweenrichandpoorinChina.AccordingtotheconceptofadheringshareddevelopmentproposedintheFifthPlenarySessionofthe18thCPCCentralCommittee,combiningwiththeproblemexistingincurrentsharingdevelopment,thispapermadesomethinkinganddiscussiononhowtobetteradheretosharedevelopment:optimizingthefinancialsystemtopromotetherationaldistribution;developingsmallandmedium-sizedenterprisestopromote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payingattentiontothethirddistributiontomakeupthedeficiencyofthetwodistributions.Thepurposeistomakeeffectiveinstitutionalarrangementsundersharingdevelopmentphilosophy.

  【关键词【共享;优化;扶植;重视

  【Keywords】sharing;optimization;construction;attention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9-0091-02

  1引言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就是为了共同富裕。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否则改革开放就是失败的。目前先富的基本格局已形成,而先富的带动战略和共富的发展战略尚处于探索时期,这种战略设计的滞后性也造成了我国目前较大的贫富差距问题。“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如何解决贫富差距问题也是“十三五”时期的重要抓手。十八届五中全会为破解这类问题指明了方向,会议强调,要实现“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坚持共享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必须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必须重在思考如何更好地保护弱势群体的正当利益、如何让先富带动后富、如何实现共同富裕[1]。

  2优化财政体制,促进合理分配

  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的分配,其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它的分配原则包括: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兼顾中央与地方两级利益,坚持“合理负担”。然而现实的状况却是不尽人意,究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现有的财政收入结构不合理,造成了主观上的误区和客观上的不公。

  第一,中央财政适当下移,并重点倾向于不发达地区。除了在税收的地方分配上适当加大地方比重之外,还应考虑动态化、差异化的分配比例。例如改变“事权大、财权小”的局面,建立“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分税制财税体制;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确定出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三个等级,实行差异化分配政策,在分配比例上尽量向不发达地区倾斜。

  第二,优化财政收入结构,遏制地方政府部门乱收费现象。在财政收入中,非税收入比税收更为复杂,由于非税收入的收费项目明细不明确,滋生了事实上的不正当收费现象,使很多个人的正当利益得不到应有保护。

  3发展中小企业,促进协调发展

  从行业性质上看,中小企业大部分是面向大众化的行业。一方面,它们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需要的资金量也较小。因此,对于普通人群而言,中小企业不仅能做到“授人以鱼”,解决普通人群的就业问题,也能做到“授人以渔”,解决普通人群的创业问题。另一方面,相对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更容易接纳和容纳普通劳动人群,能更多地吸纳普通劳动人群,那么重视发展中小企业,也能较快地增加普通劳动人群的收入水平和收入比重,逐步缩小贫富差距。

  第一,以发展地方中小企业为本,为本地百姓创造谋业之道。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应同国家经济发展一样,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以争取为援为辅。但长期以来,很多地方政府为了尽快地发展地方经济,而走入了盲目招商引资的误区。这种盲目性,不仅导致了地方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快速低价流失,而且造成了政府职能的严重错位,滋生出了一些不正当的招商引资行为,这些不正当行为一方面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信贷风险。盲目的招商引资严重地损害了公共利益,虽然它能解决一定程度的就业问题,但由于招商引资造成的经济发展的依赖性、脆弱性,这种就业也是不可持续的,它并不能给地方老百姓一个谋业之道。我们应该挖掘本地市场,把更多的精力、财力和物力投入到本地的市场开发上来。我们可以假想,如果我们把精力都投入到挖掘和开发本地市场上来,把资金、资源和优惠政策投入到与本地市场相联系的一批中小企业的发展上来,并坚持抓下去,这些企业又将是什么样的发展效果呢?只有这样的经济发展框架才是牢固的、健康的、可持续的。因此必须调整曾经本末倒置的发展思路,坚持以开发和发展本地中小企业为本,以招商引资为辅,扎实为地方百姓的创业和谋业创造有利环境。

  第二,扶植中小企业,促进利益均衡流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优胜劣汰的机制,社会利润更多的是向大企业流动,而中小企业只能获得较小的利润。中小企业既没有和大企业共享社会公共资源的政策支持和保护,又受到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的影响,所以造成了很多中小企业因发展后劲严重不足而不能持续发展。所以为了实现共同富裕,不仅要给予中小企业和大企业共享社会公共资源的政策支持和保护,还要在社会利润的流动上,适当给予中小企业政策上的优惠,使中小企业能获取更多的社会利润。

  第三,类聚中小企业,增强集群效应。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限制,无法实现大型企业的规模效应。那么要提高中小企业的社会影响,必须站在行业类别的角度,类聚中小企业,通过同类企业的扎堆,以集群效应取代规模效应。我们从汉正街小商品批发市场、上海城隍庙的小商品市场、各种美食一条街等的人气指数不难看出,类聚中小企业可以带来人气,可以增加整体知名度。

  4重视第三次分配,弥补两次分配的不足

  基于道德力量通过个人自愿捐赠而进行的第三次分配,对于解决我国当前贫富分化的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多年来,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而税收调节力度的有

  限性,都需要通过第三次收入分配来调节不断拉大的收入差距。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对第三次分配作用的忽视,使第三次分配的发展非常滞后。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思考各种办法,推进第三次分配的发展。

  第一,调动社会力量,推进第三次分配。目前我国的慈善事业还没有形成一定规模,而且风气也不是很浓厚。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慈善事业距离他们好像很遥远,所以我们应该广泛宣传慈善文化,以多种新颖有效的形式吸引老百姓参与慈善事业。

  第二,制订监督管理法规,规范第三次分配。由于慈善机构所募集的捐款和捐物都是来社会各企业、个人,为了避免出现违法行为,政府必须对慈善机构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出台有效的法律法规政策。此外,我们每一个公民都应站在科学立法的角度,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的完善性、有效性和可行性出谋划策,切实规范和落实第三次分配。

  财政体制、中小企业和第三次分配在“共享发展”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优化财政体制、不断发展中小企业、规范和落实第三次分配,才能真正做到共享发展,有效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唐秀华,王海飞.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共享发展”新理念研究述评[M].北京:科学社会主义,2017.

篇七: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的论文

  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邓小平一再告诫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占有使用和支配生产资料的平等权利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保证人民获得财富的公平权利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保证人民享有共同致富的权利

  论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内涵

  摘要: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在我国达到小康水平以后,“共同富裕将成为我们的“中心课题”,并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实现共同富裕?首先要对共同富裕的内涵有充分的理解。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是部分和整体的逐步富裕;是从贫穷到富裕再到高层次富裕的过程富裕。关键词:共同富裕小康社会普遍富裕差别富裕全面富裕逐步富裕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同志围绕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而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构想。它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邓小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世纪,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条件下,我们必须对共同富裕思想有一个更加清晰和科学的认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重要原则。但时至今日,仍有一些人对共同富裕内涵的把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偏颇。因此,有必要重温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的论述,全面理解把握共同富裕的实质内涵。

  一、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共同富裕是共同和富裕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共同用以说明富裕实现的范围,它是相对于私有制所导致的两极分化现象而言的;富裕则是用来表征生活丰裕的程度,它是相对于贫穷而言的。共同富裕就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之上的普遍富裕。邓小平一再强调要消灭贫穷,消除两极分化,实现百分之九十几以上社会成员的富裕,其要旨在于要实现普遍富裕。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邓小平一再告诫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占有、使用和支配生产资料的平等权利;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保证人民获得财富的公平权利;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保证人民享有共同致富的权利。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但这种普通富裕不是、也不可能靠现有财富的平均分配来实现。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同时、同步、同等富裕。邓小平指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作为一个社会公平的范畴,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全体社会成员在财富占有上的绝对

  平均,而是在生活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就是说社会成员因其素质的不同、对社会贡献的不同,在财富占有的多寡上也必然不一样。事实上,也只有承认富裕程度上的差别性,才能调动人民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才能为高层次的富裕提供示范。没有差别富裕,也就没有人民群众追求更富裕生活的积极性,就不会有全体人民高层次的普遍富裕。邓小平正是基于对共同富裕中所蕴含的差别富裕内涵的揭示,才勾画出先富、共富的战略构想,开辟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径。

  二、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共同富裕是以物质的共同富裕为基础的,这是共同富裕的最重要的内容。然而,仅有物质生活的富裕,这种富裕与现代文明是相背离的。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精神文明,既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共同富裕的主要内容。邓小平指出:“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他认为,物质生活的富裕、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人的自身文明素质的提高,这几方面有机结合,才能构成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鲜明特征。邓小平在谈到小康目标时,用的是“小康社会”,也就是说小康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综合概念。同样,我们认为共同富裕也不单是一个物质上富裕的问题,而是一个包含物质生活在内的、体现社会成员各方面生活富裕在内的综合概念。也只有从这样的高度去认识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才称得上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是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的。物质生活是人类生活的基础,也是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人们精神生活的充实、社会生活的协调必须建立在物质生活的富裕上,如果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所谓的道德、理想就难以得到切实保障。“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生活富裕了,人的追求就会向精神生活发展。邓小平说:“物质是基础,人民的物质生活好起来,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会有大变化。”物质生活是基础,但物质生活并不是人类生活的全部内容。人民生活的改善并不单指物质生活的改善,而是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协调发展,是一个各方面生活全面提高的问题。事实上,在人们的物质生活丰裕以后,精神生活将成为决定人们富裕和

  幸福程度的一个关键因素。一方面,物质生活的富裕必须有赖于精神生活的指导才能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拥有

  闲暇时间将成为富裕生活的一个显著标志,如果没有精神生活作依托,闲暇时间不仅无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相反可能成为滋生惰性、产生新的社会问题的温床。

  精神富裕的价值,不止是它和物质富裕是互相、制约的,而且社会主义精神富裕是社会主义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谈到一国的综合国力时,通常主要指该国政治、经济、科技等实力的总和。但社会的发展日益表明,一国的精神凝聚力也应当是其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精神力量不行,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民族,总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意志。江泽民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还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共同富裕是部分到整体的逐步富裕邓小平在谈到共同富裕时、多次强调“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里“逐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纵向看,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客观的物质积累过程,需要分步骤有秩序地进行。二是从某一历史发展阶段的横断面看,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帮助和带动更多乃至全国各族人民富裕起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手段,由此可见,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非同时富裕的过程。邓小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根源于我国生产力总体落后、发展又极不平衡这一基本国情。所以实现共同富裕必然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历史过程,并且它不等于同步富裕和同等富裕,与同步富裕之间有着根本的区别。从逐步富裕的方法上来看,它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在区域经济发展上,要实行非均衡与均衡相结合的发展战略,通过积极的非均衡促进相对的均衡,即:一方面鼓励一切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争取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加快全国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作出更大的贡献;另一方面又要大力帮助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在个人收入分配方面,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应注重效率,即充分发挥市

  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反对平均主义;再次分配应注重公平,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在处理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收入上,要进一步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四、共同富裕是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过程富裕把共同富裕界定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标时,并不意味着将来有一天实现了共同富裕,人类就不再前进、社会就至此停滞了。共同富裕并不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终极目标细枝末节上的描述,而是对社会主义公平和理想的一种形象概括。共同富裕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充实新内容的动态过程,是一个从贫穷到富裕再到高层次富裕的过程富裕。今天所谓的共同富裕只是相对于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普遍贫穷而言的。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里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并不单是一个时间上的界定问题,而是指在社会主义社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最终的目的全在于实现共同富裕;是指共同富裕本身是一个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动态发展过程。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高层次的共同富裕,并把人类引入共产主义阶段共同富裕的大门。共同富裕的动态过程性,也是由人类追求富裕生活的无止境性决定的。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人类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部追求富裕的历史。所谓理想,在今天是实现低层次的共同富裕,在明天就是追求高层次的共同富裕。只要人类还在,理想就不会湮灭,对富裕的向往和追求就不会停止。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具有多角度、多层面的深刻内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强调实现“五个

  统筹”。相信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在对共同富裕思想有全面、科学理解的基础上,用它来指导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必定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89.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单行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XX:.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4.论文在线:s://

篇八: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的论文

  关于共同富裕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精选优秀范文三篇

  关于共同富裕的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篇一

  在《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中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牵涉到方方面面,但补短板是硬任务……我们既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跑好‘最后一公里’,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基层公务员是党和国家政策的传播者、执行者,在江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进路上应当保持迈平坎坷的决心、翻越山岭的恒心、勇攀高峰的雄心,在新时代一路高歌猛进!

  迈平,立足于“补短板”的坎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仍有一些短板,必须加快补上。“把握好整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的关系”,基层公务员要权衡地区、城乡、人群等因素,集中力量关注低保户、贫困户、残疾人、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政策资金、项目支持,组织社会捐助公益活动,实际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把握好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的关系”,在“脱贫”的绝对标准方面,要努力挖掘本地区的网络销售、文化特色、农业资源、创新产品等方面,在读懂中央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善于打破常规

  思路落实扶贫开放政策,通过多途径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在“治理”的相对标准方面,有些地区的环境治理设备、技术、人员等还未跟上,要积极向上级汇报,多提思路、多做研究,做好统筹规划并持续改善的长远打算。

  翻越,置身于“提质量”的山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不断深化,必须步步为营。“把握好关注民生和增进福祉的提升”,基层公务员要紧紧围绕改善居民生活生产质量,把群众最关心、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放在首位,多问、多听、多想、多行,领会上级的惠民政策,认真解读并极力执行,为打造充满生机、秩序和谐、其乐融融的幸福格局贡献力量。“把握好城乡融合和产业平衡的提升”,把城乡融合发展议题作为重要课题研究,着力分析城市发展的症结和乡村发展的短板,将“如何把城市与乡村相辅相成、相互协调”作为目标,加大对“乡村设施建设”“乡村引进人才”“乡村产业创新”“乡村形象设计”等方面深入考学;把产业平衡发展议题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加强研究产业发展的短处和企业升级的困难,将“如何把产业与城乡协调平衡、产能升级”作为目的,持续对“产业集中优势”“产业整合资源”“产业协调治理”“产业促进升级”等方面深入思考。

  勇攀,放眼于“走千里”的雄心。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一以贯之。“把握好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基层公务员要充分发挥“绿叶精神”,是党员身份的要彰显

  先锋带头作用,将自身理想与工作目标结合贯彻,做好先苦后甜、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乐在其中,以工作为乐。保持强烈的事业心、进取心,燃起干事创业的精气神,练就服务群众的真本领。“把握好立足当下和展望未来的统一”,“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基层公务员要把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当前目标,全心全意配合组织、一心一意服务人民,并立足长远,放眼于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乃至为更加长远的、可持续的人类发展议题而作久远谋划,为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竭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前行。

  关于共同富裕的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篇二

  20xx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千年追寻,圆梦今朝。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作为一名基层一线的扶贫干部,深知现有脱贫成果来之不易,脱贫硕果离不开扶贫干部和贫困户辛勤的汗水,更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在关键时刻,要继续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扶志与扶智结合,要输血更要造血,激发贫困家庭的内生动力。

  未脱贫的贫困家庭,扶贫干部要迎难而上,与其一同努努力、加把劲。越是在最后关头,越是要如履薄冰,完成“小康路上一个不落”的庄严承诺。然而,脱贫只是起点,摘帽

  不是终点。已脱贫的贫困户、边缘户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失业、患病、天灾等,都可能导致返贫。脱贫攻坚的胜利,不仅仅是收入超过现行标准,“扶上马送一程”,要让他们在小康的路上走得更加扎实、稳健,具备抵御各类返贫风险的保障。

  全面补齐“两不愁三保障”短板。因地制宜,严查自身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不足之处,补齐扶贫民生短板,保障每个贫户家庭都能学有所教、居有所安、病有所医。贫困户家庭以因病致贫者居多,贫困家庭用得最多也是医疗保障政策。扶贫干部不妨多些耐心,把医保政策给贫困户介绍清楚,多说一点、多说几遍,让贫困户少跑冤枉路。贫困地区的医疗工作者不妨问几句,问看病的病人是不是贫困户,如果是的话,就让其明晰就医的流程,多些绿色通道、多些人文关怀,让贫困户少花冤枉钱。仅靠扶贫干部、医疗工作者也是不够的,社会各界不妨“以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感,为减贫脱贫贡献力量,共同补齐短板,每个奋斗者的价值必将在脱贫攻坚中尽情展现。

  坚实打牢脱贫攻坚基础。不是脱贫摘帽,扶贫干部就可以松口气、歇歇脚,胜利在望未全功,仍需抓好党支部建设,建强基层战斗堡垒,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集体经济,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可持续发展能力,巩固脱贫质效,做好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选好领头雁,党员做示范,基

  层党支部每发挥一点战斗堡垒的作用,“贫困的堡垒”就会被攻克一点。村庄村民方便的生活离不开畅通的道路、硬化的广场、明亮的路灯等,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是村庄发展、村民脱贫的基础。集体经济就是贫困家庭的“造血干细胞”,集体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给特困的家庭“输血”,还可以为提供就业岗位,实现贫困家庭的自身“造血”。农村脱贫基础方方面面的牢固,村庄发展的步伐才能走得铿锵有力,贫困家庭的日子也必将更加红火。

  在20xx年新年贺词中强调,“我们要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扶贫干部还需与村民一同以脱贫作为新奋斗的起点,在全面小康路上,一鼓作气、乘胜而上,以实干笃定前行,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篇九: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的论文

  购买力是通过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形成的社会购买力来源于各种经济成分的职工工资收入其他职业的劳动者的劳动收入居民从财政方面得到的收入如补贴救济奖励等银行和信用单位的农业贷款预购定金净增加额居民其他收入社会集团购买消费品的货币

  毛概作业--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现在,其人很多人都有疑问——这就是我们的共产主义吗?这就是我们的共同富裕吗?有这样的疑问也不奇怪,要知道,现在的中国,经济是飞速发展起来了,但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目前,中国内地的贫富差距已经达到了政府不愿意公开的地步。与之相比,想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他们的贫富差距却远没有这么大。对此,人们不禁要问:我们的共同富裕在哪?其实,实现共同富裕是一种理想,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共同目标。只有共同富裕了,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曾说过:“可以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对于这个问题,书上是这么解释的:中国地广人多,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可以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依靠诚实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有人说这种想法是不现实的,因为那些先富起来的人是不可能主动地帮助别人。其实,这种想法是有偏颇的,这种偏颇源自于他对这句话的错误理解。这种想法并没有说要让那些先富起来的人去帮助没富的人。与是有人就奇怪了,不让先富起来的人帮助后富起来的人,那何来的共同富裕。让我们想看一个例子。想象一下,如果单单从生活质量的角度来说,现在的一个高级白领和古代的王侯将相相比,哪一个更富足呢?显然,虽然皇帝吃的是锦衣玉食,穿的是绫罗绸缎。但是,他没有健康而美味的食品可以吃,没有汽车飞机可以做,没有方便的计算机可以用,这样的生活,虽然是皇帝的生活,却远远比不上现代人。这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呢?对,是科技!科技就是“先富带后富”这一核心思想的核心!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因为各种追求,或许是钱、或许是荣誉亦或许是对知识的渴望。由于这种追求,他们依靠诚实经营,先富起来,在富裕的过程中,新的发明、新的技术、新的思想诞生了。这些新事物,有效地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发展。他们的富裕带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使得这个社会真正实现了“先富带后富”。

  看到这里有些人奇怪了:如果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让整个社会发展起来,就是实现“先富带后富”的话。那么,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又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试想一下,一个人如果非常穷,吃了上顿没下顿。那么,他算得上富裕吗?显然不算!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在利益的驱使下,疯狂的剥削广大工人阶级。资本家的产品卖不出去,堆积在仓库里。工人们却吃不上饭。如此情况下,工人们没有购买力,何谈社会发展?何谈“共同富裕”?

  这时,又有人问了:那么,在中国就没有剥削了吗?就没有两级分化了吗?这个问题问的好。有,确实有。既然我们也有剥削和两级分化,资本主义社会也有剥削和两级分化,那么,这个社会姓“社”还是姓“资”又有什么区别了呢?其实,根本的区别就在于政府!我们有一个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政府!

  我们的政府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的利益!这个“人民”既包括资产阶级,又包括工人阶级。既包括城市人,又包括乡村人。既包括汉族,又包括广大少数名族。换句话说,这是一个“不偏心的政府”。他不可能为了某一部分人的利益而牺牲另一部分人,他们要保证的是这个社会的总体利益。也就是说,他们的工作,是为整个社会服务。这也就完完全全符合了“共同富裕”中“发展社会”的需要。

  于是乎,说了这么多,我们也该总结一下了。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想实现共同富裕,就要做到一下几点:(1)继续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力是根本,好比我们的“共同富裕”大厦的根基。想要真正的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点必须坚定不移的保证。不过,发展生产力我们必须把握好一个“度”,就像“可持续发展”中说的一样: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换句话说,政府必须在这个这项工作里下大力度。既不能不发展,也不能头脑发热的一个劲的发展。因为我们的政府是一个“不偏心”的政府,这些事情他们一定会全力去处理。(2)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与科教兴国战略:在前面的文章里我也提到了科技的重要性,如果说“科技”是“共同富裕”的基础,那么“教育”就是“科技”的基础。所以说,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非常重要,只有社会

  整体科学技术水平上去了,我们才能真正的实现“富裕”。同时,不仅仅是对高端人才的培养。服务于广大人民的义务教育、各种渗透在生活各个角落的教育同样重要。(3)尽全力保障那些暂时还处于“贫困”状态的人的利益:部分人的贫穷是,永远是“共同富裕”中必须要面对问题。一些人,可能因为如能力、天生条件、后天培养不足、机会各种问题。在某一个时期依旧贫穷着。面对这样的人,我们必须尽量保证他们的利益。其中,好包括几个小点:

  a)医疗问题b)交通问题c)教育问题d)房价问题e)官二代、富二代问题f)其他不公平问题在处理这个问题上,而我们政府的优越性更加的显而易见。前面我已经提到了,我们的政府,是要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的,这些不公平的情况是不能存在的。另外,有些人可能还有疑问:在这些问题上,那些资本主义国家做的远远超越我们。比如美国,他们的教育、医疗都几乎是免费的。“美国梦”也说明了他们的社会机遇的分配是十分平等的。有这个疑问,是因为提这个问题的人没有着眼于历史。对比一下,曾经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有这么完善吗?没有!后来,他们发生了很多次各种各样的危机,才逐步演变成目前的状况。但是,说实在的,在某种意义上,是资本主义国家在经历了各种危机后发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在逐步改善,逐步向着。社会主义国家应有的方向发展。这些足可以看出我们社会形态的优越性。对于这一项优越性,我们一定要大大的发扬。这就是要建立社会保障体制,尽全力保障那些暂时还处于“贫困”状态的人的利益。如果说拉开贫富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第一价段,那么当前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保持上限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不断缩小上下限的差距。在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后,相信我们终将实现共同富裕。

篇十: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的论文

  实现共同富裕须正确处理效率

  摘要: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过程当中,一定要采取正确的方式提高效率,因为正确处理效率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如果效率能够得到正确的处理,那么共同富裕的进程就会有所加快。这篇论文主要分析共同富裕与处理效率的关系,为社会发展提供一定的案例。

  关键词:共同富裕;效率;关系

  前言

  根据当前的国际形势来看,我们国家仍然属于中等收入的国家。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这就表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我们国家首要的任务就是要不断的发展经济,把蛋糕做得更大。因为只要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不断改革,国家才能有所进步,综合实力才能有所提高。从其他方面来看,我们要实现的共同富裕不是在共同的基础之上变得富有,而是要大家一起变得富裕,只有达到了这样的程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

  一、“共同”和“富裕”之间的关系

  共同富裕,主要是由共同和富裕两个词语构成。富裕的意思就是要把蛋糕不断的做大,而要想蛋糕变大,就要不断的发展,不断的改革与创新,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效率就有了更高的标准。而共同的意思就是要实现公平,那么就是要把蛋糕平均分配,让每个人得到蛋糕的分量是一样的。总而言之,把蛋糕变大和平均分配蛋糕是一种辩证关系。所以,要想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做到把蛋糕做大,也要把蛋糕平均分配,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的,都必须同时兼顾好。

  二、公平和平等不是同一类事情

  平等是一种形式。比如,当国家收入处于一种不平等的情况的时候,我们就会经常使用经营系数指标去分析收入。而公平就是,在平等的基础之上,增加一

  些价值和重大意义。公平,它包含有机遇的公平,发展,公平以及共享结果这三个类型,它们都是不可以轻易分离的,是一个整体。众所周知,在公平的基础之上,平等是十分关键的,不可以只是注重最后的效果,发展过程中的公平以及发展机遇公平。所以,机遇的公平和发展过程中的公平比共享结果的地位更加突出。但是共同富裕不代表就是要实现绝对的平均。绝对平均的确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缩小人与人之间收入的差距,但是,它也存在不少的弊端,例如,绝对平均主义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他不利于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长期发展,严重的话,还可能会导致社会经济走向滑坡。因此,我们要实现的共同富裕不是一味的追求平均,而是要存在一定差距的共同富裕,如果只追求效率而不追求公平,这也达不到实现共同富裕的标准,这也违背了社会主义的初心。我们要在首次分配中展示出机遇的公平和发展过程的公平,然后在再分配过程当中展示出共享结果,这三个公平的要求都必须要按顺序开展,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公平的时候发挥出积极作用。

  三、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需要不断努力、不断奋斗

  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当中,要不断的改革创新,不断的朝着目标奋进。还要在缩小收入和经济差距的事情上,采取更大的力度以及更加先进的措施,让人民享有更多的幸福感以及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同时,在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时候,一定要不断的提高效率,把经济的蛋糕不断的做大,提升人民的收入水平以及富裕标准,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确保在持续发展的情况下,让经济稳定发展。从其他方面来看,实现共同富裕,不单单是为了将来30年之后的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是为了30年后促进共同富裕而设立的标准。

  四、结语

  总而言之,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一定要学会正确的处理效率,正确处理公平和平等两者之间的关系,但又不是实现绝对的平均主义。我们应该要采取更多积极的措施,不断发展,发展达到更高的水平,并在这个过程当中逐渐改善城乡人民之间的收入和财富的差距,这是我们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必经之路,我们要稳扎稳打,在发展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时候,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以及科学合理

  的处理方法,及时扫清实现共同富裕过程当中的障碍,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变得更加顺畅。

  参考文献:

  1.王璐.实现共同富裕须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N].金融时报,2021-1011(011).

  2.解艳华,位林惠.共同富裕的“开化经验”[N].人民政报,2021-10-14(006).

  3.王斯敏,张胜.正确理解共同富裕以“人人奋斗”实现“人人享有”[N].光明日报,2021-10-13(007).

  作者简介:赵莹(1977-01),女,汉族,籍贯:辽宁朝阳,当前职称:副教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经济管理国际贸易外交

篇十一: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的论文

P>  另一方面政府要引导先富的人的思想让他们明白只有他们帮助了贫困的人一起致富他们才能更富裕没有一开始全部人民的支持他们也不可能先富起来要让他们实心踏地的帮助贫困的人致富我们也才能达到真正的共同富裕

  浅谈共同富裕

  富裕这个话题,长久以来都是人们热衷的一个话题。在目前我国的发展阶段来看,富裕是一个很重要话题,尤其是共同富裕。在我国现阶段,稳步推进共同富裕,有效遏制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着力缩小贫富差距幅度,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什么是共同富裕

  所谓共同富裕,是共同和富裕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它们并不是对立的。“共同”用以说明富裕实现的范围,它是相对于私有制所导致的两极分化现象而言的;而“富裕”是用来表征生活丰裕的程度,它是相对于贫穷而言的。共同富裕就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之上的普遍富裕。

  共同富裕虽然是普遍的富裕,但它不能靠把现有财富平均分配来实现,共同富裕并不是同时﹑同步﹑同等富裕。作为一个社会公平的范畴,共同富裕绝不可能是全体社会成员在财富占有上的绝对平均,而是在生活普遍富裕基础上的有差别的富裕。也就是说社会成员因其素质的不同、对社会贡献的不同,在财富占有的多寡上也必然不一样。事实上,也只有承认富裕程度上的差别性,才能调动人民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才能为高层次的富裕提供示范。如果是没有差别的富裕,也就没有人民群众追求更富裕生活的积极性,就不会有全体人民高层次的普遍富裕。

  2.共同富裕的内容

  共同富裕并不仅仅是物质生活上的富裕,它也包括了精神生活的富裕。物质生活的满足是共同富裕的基础,它也是共同富裕的最重要的内容。然而,仅有物质生活的富裕,这种富裕是不符合现代文明的。因此,共同富裕必须要包括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精神文明,这既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共同富裕的主要内容。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是有一定的关系的。首先,物质生活是人类生活的基础,也是共同富裕的基础。人们精神生活的充实、社会生活的协调都必须建立在物质生活的富裕上,如果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所谓的道德、理想当然也就难以得到发展。“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生活富裕了,人才会去追求精神生活的发展。邓小平说:“物质是基础,人民的物质生活好起来,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会有大变化。”

  物质生活虽然是基础,但物质生活并不是人类生活的全部内容。人民生活的改善并不单指物质生活的改善,而是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协调发展,是一个各方面生活都要全面提高的问题。其实,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富裕以后,精神生活就将成为决定人们富裕和幸福程度的一个关键因素。一方面,物质生活的富裕必须有赖于精神生活的指导才能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这样才能利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拥有闲暇时间将成为富裕生活的一个显著标志,如果没有精神生活作为依托,闲暇时间不仅无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相反可能成为滋生社会问题的温床。

  精神富裕的价值,不止是它和物质富裕是互相联系、制约的,而且社会主义

  精神富裕是社会主义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谈到一国的综合国力时,通常主要指该国政治、经济、科技等实力的总和。但目前社会的发展日益说明,一国的精神凝聚力也应当是其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精神力量不行,在一个前进的时代,必须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对于一个发展的民族,必须总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意志。

  3.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

  共同富裕对于我国现阶段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有很重要的意义。针对我国当前存在的贫富差距拉大、地区发展不协调等问题,遵循共同富裕原则,可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切实化解各类社会矛盾,正确处理各种社会问题,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富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长期任务和迫切需要。

  当前,我国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机遇与挑战同时并存。在深化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化解各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坚持共同富裕原则,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和紧迫任务。

  总的来看,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更加突出,缩小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并更趋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特别是受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多方面的限制,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体制创新进入攻坚阶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触及到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劳动者就业结构和方式不断变化,人员流动性大大加强,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新问题;社会上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以及各类严重犯罪活动也给社会稳定与和谐带来了严重影响等等。这就凸显了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共同富裕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只有使全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一起共同富裕起来,这些问题才能得到好的解决。

  4.达到共同富裕的途径

  要想达到共同富裕,就必须要有合适的途径和方法。首先,要达到共同富裕就应该注重公平公正,人们只有在一个公平公正的良好环境里,才能安心的靠自己的努力刻苦来发展经济,到达富裕的标准。由于现阶段我国的市场改革还不够完善,所以还存在着许多不公正不公平的情况,这些都阻碍了我们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想达到共同富裕就必须着重解决公正公平的问题。

  其次,是要明确共同富裕是一个从部分富裕到整体富裕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逐步实现,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突然一下就实现整体的共同富裕。在这里,“逐步”包括两层意思:一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纵向看,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客观的物质积累的过程,这就需要分步骤的有秩序的进行。二是从某一历史发展阶段的横断面看,我们应该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帮助和带动更多乃至全国各族人民富裕起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手段。

  最后,要达到共同富裕就得保证有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而社会稳定就是最重要的一点。如果不注重社会稳定,而只是一味的发展经济,一定会带来很多负面问题,到最后也必将影响到经济的发展,结果仍然还是达不到共同富裕。要维持社会稳定,就得注重经济发展的平衡,不能让贫富差距过大,尽量避免贫富两极化。这样才能尽量减少社会矛盾,维持住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5.共同富裕所面对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走向共同富裕是我们坚定的目标,但在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没有解决好,就会阻碍全国人民的富裕之路。

  第一,目前过多的人只是注重物质生活的富裕,而忽略了精神生活的富裕,导致了人们思想空虚,缺乏道德信仰,造成了人们更加过分的追求物质富裕,有些人甚至不择手段的去追求物质金钱。这样就会使社会风气变差,人人都只为利益而活,人与人之间变的冷漠,出现了很多违反道德法律的造假﹑犯罪等等情况,使得人们生活环境变差。对于这个问题,必须强化发展面向大众的精神文明,加强发展积极向上的道德文化,以好的精神和文化来影响人们,使人们内心有所寄托和有所宽慰,这样才能让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同时富裕起来,达到与物质生活富裕相匹配的水平。

  第二,现阶段过多的人求富裕的心态不正,很多人往往都是急于求成的,都想着自己一夜之间暴富以达到富裕状态。但是,他们忽略了富裕其实是一个循循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达到的。把共同富裕界定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标时,并不意味着将来有一天实现了共同富裕,人类就不用再前进、社会就会至此停滞了。真正的共同富裕并不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终极目标细枝末节上的描述,而是对社会主义公平和理想的一种形象概括。要明白共同富裕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充实新内容的动态过程,是一个从贫穷到富裕再到高层次富裕的过程富裕。我们今天所谓的共同富裕只是相对于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普遍贫穷而言的,它只是个过程,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终极目标。要让广大人民明白这一点,才能使现在社会的发展不会过于“急躁”,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平稳扎实的发展下去。

  第三,关于共同富裕的途径问题,本意是先让部分的人先富起来,再让先富的人来带动其他的人一起致富。但是,目前却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人不愿帮助贫穷的人和地区富起来,这就导致了地区性的不平衡问题,使得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拉大,会使富的地方更富,穷的地方更穷。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必须由政府协调各个区域的平衡发展,政府要多扶持落后的地区,并要要求发达地区给予其必要的帮助;另一方面,政府要引导先富的人的思想,让他们明白只有他们帮助了贫困的人一起致富,他们才能更富裕,没有一开始全部人民的支持,他们也不可能先富起来,要让他们实心踏地的帮助贫困的人致富,我们也才能达到真正的共同富裕。

  总之,达到共同富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虽然目前有很多阻碍和很多问题,但我们有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这是推动我们社会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人类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部追求富裕的历史。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坚持不懈的追求共同富裕,使我们的社会尽可能达到真正的和谐,使我们的人民得到真正的幸福生活。

篇十二: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的论文

P>  就了解学习邓小平理论以来,我们初步了解了当今社会我国所实行的方针政策,所坚持走的道路为社会主义道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自己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际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走自己的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邓小平提出的。1992年初,邓小一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经济建设。。。所倡导的:改革开放、一国两制、土地改革概念,改变了21世纪的中国,为实现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实现人民共同致富。我印象最深的是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之一:共同富裕。即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中国人多地广,共同富裕并不是同时富裕,而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个人认为,要实现共同富裕现在应当首先解决了不正当手段导致的贫富收入差距。当今我们所处的社会,贫富差距是相当大的,这些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贫富差距是一个极为正常的现象,并不是说人有三六九等,但因为个人的关系,不愿工作,游手好闲的,你没办法使他富起来。中国人口众多,暂时没有办法全面解决就业问题,劳动力大于劳动需求,工资水平比其他国家低很多,经济的平衡,致使部分必须品价格高,如房价,百姓手中没有积蓄,没有资本,就自然没有办法让家庭富裕起来,促使贫富差距的持续加大。也有很大一部分劳动者,是通过自己的双手诚实劳动获得了财富,普普通通的例子:在我们公司附近来自福建的大姐,从90年代后期来到广州,经营着一家60多平方米的士多店,通过多年的辛勤劳动,在家乡买了套大的房子,小孩也十岁了,在番禺上小学,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考虑着回家乡发展,等孩子长大一点,要上初中,家里也还有年长的父母亲需要照顾。有一部分人付出了劳动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他们停留在在城市中的某一些地方,几个人或十几个人在一起,哪里有事做可以赚钱就往哪里走,即使知道会有危险,为了生活,还是硬着头皮继续,如为城市建设付出的进城务工人员,他们一年到头辛苦辛苦,过年过年时反而为工资的发放发愁,这也是当今社会的一大问题。也有一部分人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得财富,如偷税漏税,权钱交易,有权,可以非法获取更多的利润,某些官员的政治腐败。打开新闻网页,经常可以看到某某官员因为被人举报,涉嫌某起事件,引起有关部门介入调查。这些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如近期广州番禺查处的“房叔”蔡彬,身为正处级的官员,月薪一万,家人及其名下的房产达21套,价值4000万,其档案被调出公布于网络上,随后有关部门立案调查,涉嫌利用职务之便收受他人贿赂,有经济问题,并对其实施双规。这种通过不正当手段得到的财富,与中国共产党的廉洁公正是相违背的,也不是我们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方式,这种不透明的收入所得,是人民群众痛恨的,在职官员,不谋其职,贪污腐败,让人民群众心寒。这些行为都应该被禁止,为禁止不正当的竞争交易,需要国家制度的完善执行,才能杜绝此类非法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理想,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共同目标,要继续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力是根本;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与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民的综合素质。期昐拥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能生活得更好,向全面实现小康生活迈进.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对于共同富裕要有足够的了解,不能只是片面。要加强自己的道德水准,

  做一个社会所接受的人,增强学识与能力,做一个服务于社会的人,加强自己的知识与修养,做一个不对社会造成危害的人。养成好的习惯,尊重他人,力所能及的伸出自己的双手,贡献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

篇十三: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的论文

P>  浅谈共同富裕

  富裕这个话题,长久以来都是人们热衷的一个话题。在目前我国的发展阶段来看,富裕是一个很重要话题,尤其是共同富裕。在我国现阶段,稳步推进共同富裕,有效遏制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着力缩小贫富差距幅度,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什么是共同富裕

  所谓共同富裕,是共同和富裕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它们并不是对立的。“共同”用以说明富裕实现的范围,它是相对于私有制所导致的两极分化现象而言的;而“富裕”是用来表征生活丰裕的程度,它是相对于贫穷而言的。共同富裕就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之上的普遍富裕。

  共同富裕虽然是普遍的富裕,但它不能靠把现有财富平均分配来实现,共同富裕并不是同时﹑同步﹑同等富裕。作为一个社会公平的范畴,共同富裕绝不可能是全体社会成员在财富占有上的绝对平均,而是在生活普遍富裕基础上的有差别的富裕。也就是说社会成员因其素质的不同、对社会贡献的不同,在财富占有的多寡上也必然不一样。事实上,也只有承认富裕程度上的差别性,才能调动人民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才能为高层次的富裕提供示范。如果是没有差别的富裕,也就没有人民群众追求更富裕生活的积极性,就不会有全体人民高层次的普遍富裕。

  2.共同富裕的内容

  共同富裕并不仅仅是物质生活上的富裕,它也包括了精神生活的富裕。物质生活的满足是共同富裕的基础,它也是共同富裕的最重要的内容。然而,仅有物质生活的富裕,这种富裕是不符合现代文明的。因此,共同富裕必须要包括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精神文明,这既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共同富裕的主要内容。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是有一定的关系的。首先,物质生活是人类生活的基础,也是共同富裕的基础。人们精神生活的充实、社会生活的协调都必须建立在物质生活的富裕上,如果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所谓的道德、理想当然也就难以得到发展。“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生活富裕了,人才会去追求精神生活的发展。邓小平说:“物质是基础,人民的物质生活好起来,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会有大变化。”

  物质生活虽然是基础,但物质生活并不是人类生活的全部内容。人民生活的改善并不单指物质生活的改善,而是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协调发展,是一个各方面生活都要全面提高的问题。其实,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富裕以后,精神生活就将成为决定人们富裕和幸福程度的一个关键因素。一方面,物质生活的富裕必须有赖于精神生活的指导才能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这样才能利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拥有闲暇时间将成为富裕生活的一个显著标志,如果没有精神生活作为依托,闲暇时间不仅无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相反可能成为滋生社会问题的温床。

  精神富裕的价值,不止是它和物质富裕是互相联系、制约的,而且社会主义

  精神富裕是社会主义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谈到一国的综合国力时,通常主要指该国政治、经济、科技等实力的总和。但目前社会的发展日益说明,一国的精神凝聚力也应当是其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精神力量不行,在一个前进的时代,必须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对于一个发展的民族,必须总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意志。

  3.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

  共同富裕对于我国现阶段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有很重要的意义。针对我国当前存在的贫富差距拉大、地区发展不协调等问题,遵循共同富裕原则,可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切实化解各类社会矛盾,正确处理各种社会问题,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富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长期任务和迫切需要。

  当前,我国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机遇与挑战同时并存。在深化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化解各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坚持共同富裕原则,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和紧迫任务。

  总的来看,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更加突出,缩小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并更趋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特别是受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多方面的限制,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体制创新进入攻坚阶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触及到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劳动者就业结构和方式不断变化,人员流动性大大加强,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新问题;社会上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以及各类严重犯罪活动也给社会稳定与和谐带来了严重影响等等。这就凸显了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共同富裕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只有使全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一起共同富裕起来,这些问题才能得到好的解决。

  4.达到共同富裕的途径

  要想达到共同富裕,就必须要有合适的途径和方法。首先,要达到共同富裕就应该注重公平公正,人们只有在一个公平公正的良好环境里,才能安心的靠自己的努力刻苦来发展经济,到达富裕的标准。由于现阶段我国的市场改革还不够完善,所以还存在着许多不公正不公平的情况,这些都阻碍了我们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想达到共同富裕就必须着重解决公正公平的问题。

  其次,是要明确共同富裕是一个从部分富裕到整体富裕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逐步实现,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突然一下就实现整体的共同富裕。在这里,“逐步”包括两层意思:一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纵向看,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客观的物质积累的过程,这就需要分步骤的有秩序的进行。二是从某一历史发展阶段的横断面看,我们应该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帮助和带动更多乃至全国各族人民富裕起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手段。

  最后,要达到共同富裕就得保证有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而社会稳定就是最重要的一点。如果不注重社会稳定,而只是一味的发展经济,一定会带来很多负面问题,到最后也必将影响到经济的发展,结果仍然还是达不到共同富裕。要维持社会稳定,就得注重经济发展的平衡,不能让贫富差距过大,尽量避免贫富两极化。这样才能尽量减少社会矛盾,维持住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5.共同富裕所面对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走向共同富裕是我们坚定的目标,但在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没有解决好,就会阻碍全国人民的富裕之路。

  第一,目前过多的人只是注重物质生活的富裕,而忽略了精神生活的富裕,导致了人们思想空虚,缺乏道德信仰,造成了人们更加过分的追求物质富裕,有些人甚至不择手段的去追求物质金钱。这样就会使社会风气变差,人人都只为利益而活,人与人之间变的冷漠,出现了很多违反道德法律的造假﹑犯罪等等情况,使得人们生活环境变差。对于这个问题,必须强化发展面向大众的精神文明,加强发展积极向上的道德文化,以好的精神和文化来影响人们,使人们内心有所寄托和有所宽慰,这样才能让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同时富裕起来,达到与物质生活富裕相匹配的水平。

  第二,现阶段过多的人求富裕的心态不正,很多人往往都是急于求成的,都想着自己一夜之间暴富以达到富裕状态。但是,他们忽略了富裕其实是一个循循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达到的。把共同富裕界定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标时,并不意味着将来有一天实现了共同富裕,人类就不用再前进、社会就会至此停滞了。真正的共同富裕并不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终极目标细枝末节上的描述,而是对社会主义公平和理想的一种形象概括。要明白共同富裕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充实新内容的动态过程,是一个从贫穷到富裕再到高层次富裕的过程富裕。我们今天所谓的共同富裕只是相对于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普遍贫穷而言的,它只是个过程,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终极目标。要让广大人民明白这一点,才能使现在社会的发展不会过于“急躁”,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平稳扎实的发展下去。

  第三,关于共同富裕的途径问题,本意是先让部分的人先富起来,再让先富的人来带动其他的人一起致富。但是,目前却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人不愿帮助贫穷的人和地区富起来,这就导致了地区性的不平衡问题,使得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拉大,会使富的地方更富,穷的地方更穷。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必须由政府协调各个区域的平衡发展,政府要多扶持落后的地区,并要要求发达地区给予其必要的帮助;另一方面,政府要引导先富的人的思想,让他们明白只有他们帮助了贫困的人一起致富,他们才能更富裕,没有一开始全部人民的支持,他们也不可能先富起来,要让他们实心踏地的帮助贫困的人致富,我们也才能达到真正的共同富裕。

  总之,达到共同富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虽然目前有很多阻碍和很多问题,但我们有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这是推动我们社会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人类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部追求富裕的历史。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坚持不懈的追求共同富裕,使我们的社会尽可能达到真正的和谐,使我们的人民得到真正的幸福生活。

篇十四: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的论文

P>  广大群众对收入差距拉大有意见其实并不是对合理合法的收入有意见而主要是对通过以权谋私官商勾结走私贩私假冒违劣等违法乱纪行为获得巨额财富而造成的收入差距强烈不满对这些非法收入必须坚决予以打击和取缔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先富与共富研究论文

  [摘要]“先富”与“共富”是两个含义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范畴;这两个范畴同效率与公平存在相互交叉的多维的复杂关系;在这种复杂关系中,收入差距必须相对合理是焦点和统一点;统一是相对的,不统一是绝对的,共同富裕就是在这种统一与不统一的矛盾运动中逐步实现的;当前我国收入差距存在明显的不合理,实现合理的措施主要有“提低、调高、保困”以及“打非”和完善体制机制等。

  [关键词]“先富”;“共富”;效率;公平;收入差距相对合理.

  Abstract:“Beingrichfirst”and“commonprosperity”aretwodifferentcategoriesbuthavemutualconnectionandrestriction.Inthiscomplicatedrelation,relativerationalityofincomegapisthefocusinwhichunityisrelativeanddisunityisabsolute.Inthiscase,commonprosperitycanberealizedgraduallyinthemovementofcontradictory.Nowadays,anobviousirrationalityofincomegapisexistedinChina.Inthissituation,itisnecessarytoformulatesomemeasuressuchas“raisingthelow,adjustingthehigh,guaranteeingthepoor”,“hittingtheillegal”andperfectingsystematicalmechanismandsoon.

  Keywords:“beingrichfirst”;“commonprosperity”;efficiency;fair;relativerationalityofincomegap

  社会分配是否公平合理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关系到能否调动绝大多数人劳动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根本问题。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1];1992年邓小平又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2]。如何认识和处理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人们在破解这一难题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但由于这一难题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问题,所以任何成果都只是相对的。在综合现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先富”与“共富”是对立的统一;“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在实质上

  1

  是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收入差距必须相对合理;共同富裕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一、“先富”与“共富”是对立的统一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但怎样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在实践中

  不断地进行探索。邓小平认为,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径。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不等于平均主义。允许一部分人生活先富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实践证明邓小平的这一认识是正确的。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有其客观必然性。这种必然性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按劳分配形成的差别。按劳分配原则不承认任何阶级差别,但它默认不同等的个人天赋,默认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由于劳动者的体力、智力不同,赡养的家庭人口不同,勤奋程度不同,在以劳动作为唯一分配个人消费品尺度时,不同劳动能力的人获得的报酬不同,不同家庭负担的劳动者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不同。第二,所有制和分配方式的不同形成的差别。由于我国生产力不发达,还必须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由此决定了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多种分配方式必然带来个人收入差距。第三,市场经济产生的差别。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竞争和优胜劣汰是必然的。优胜劣汰所引起的个人收入差距是巨大的。第四,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形成的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是长期的历史现象。它是由地理环境和历史等原因形成的。以上这些差别都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我们只有承认这些差别,照顾这些差别,才能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先富”和“共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先富”是途径、是示范、是动力;“共富”是目标、是过程、是指导,这是二者的区别或对立。二者的统一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先富”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为指导;要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先富起来的人还要帮助和带动落后的人们实现共同富裕。“共富”需要“先富”提供示范和动力;

  2

  落后者要奋发图强,要向“先富”的人们学习致富经验,努力赶上。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出发,如果不谈“先富”、只谈“共富”,不仅不可能为实现“共富”逐步创造物质基础,而只能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导致共同的贫穷。当然,如果不谈“共富”、只谈“先富”,就可能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的目标。只有把邓小平提出的“先富”与“共富”这两大政策有机统一起来,才能逐步创造条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出发,在处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上,在不同的时期也应该有不同的重点。改革开放初期重点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目前重点是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分配结构,努力实现共同富裕或社会公平。

  二、“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实质上是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先富”不等于“效率”,但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目的和实质是为了提高效率。不提高劳动效率,就不可能实现“先富”,要想“先富”就必须提高效率。“共富”也不等于“公平”,但它体现公平。没有共同富裕,也就没有公平。为了弄清这一点,我们必须进一步探讨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我国政府和理论界对这一难题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解答。笔者经过研究认为,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一种多维的对立统一关系。所谓多维就是指多个角度。也就是说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考察,包括微观角度、宏观角度以及历史发展的角度等。从微观角度看,效率与公平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内在的。所谓内在的对立统一是指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具体说就是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效率与公平的对立统一。在一个单位内部,没有公平就没有效率,没有效率也就没有公平。所谓效率主要是指劳动效率,具体地说,效率就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率关系。提高效率就是以尽可能小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大的产出,即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而要提高效率就必须坚持公平。公平可分为微观公平和宏观公平两种。微观公平就是指机会公平。“机会公平是注重规则的无差别性的公平,即所有的人都遵循同样的规则。从这个意义上说,机会公平就是规则公平”。[3]机会公平所奉行的是激励原则,它充分尊重主体的选择,最大限度地激发主体的活力。有活力才有效率。由此可见,效率与公平是两个内含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范畴,它们在微观领域是一种具有内在性的对立统一关系。

  3

  从宏观角度看,效率与公平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外在的。所谓外在的对立统一是指一事物与它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效率虽然也可分为宏观效率与微观效率,但宏观效率的基础和关键在微观效率,所以,一般而言,效率是指微观效率。与微观效率相统一的不仅有微观公平,还有宏观公平。宏观公平是指结果公平。“与机会公平不同,结果公平是注重人的差异性的公平,即充分考虑人的个体差异,特别是人的先天禀赋和社会背景的差异,对不同的人实行不同的规则。”[3]对于由于先天禀赋和社会背景不同所导致的弱者,社会应通过再分配方式给予补偿,实现结果公平。当然,结果公平决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确保弱者的基本权利。结果公平是由人类社会的整体性决定的。无论强者还是弱者,每个人都应享有基本的权利,即生存权和发展权。不可否认,强者获得更多的财富固然与他们个人的努力相关,但财富的获得离不开社会,即使强者的先天禀赋也与社会息息相关。所以对富人征税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合理的。更重要的是,通过结果公平,使更多的人提高主体选择能力,甚至提升人的先天禀赋的能力,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动性,提高微观效率,进而推进整个社会的进步。由此可见,宏观公平与微观效率也是对立的统一。此外,没有宏观公平,就不能保持社会稳定,没有社会稳定,也就不可能有微观效率。所以,宏观公平与微观效率也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效率与公平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动态的。效率与公平的对立或区别与差异是绝对的、永恒的。而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则是相对的、历史的。公平是一定历史条件下,通过经济、政治、法律、道德等方式整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准则。从经济角度说,公平就是收入差距相对合理;从政治角度说,公平就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公平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道德上是公平的甚至在法律上是公平的,但从社会经济的发展来看很可能是不公平的。因此,公平总是与特定的生产方式、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联系的。“衡量社会公平的标准必须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的进步。”[4]

  三、收入差距必须相对合理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已经认识到,先富与共富是对立的统一;先富的实质是为了提高效率,共富的实质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一种多维的对立统一关系。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共富和公平是目的,先

  4

  富和效率是手段,手段为目的服务,受目的制约。目的是相对的、历史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衡量指标。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还认识到,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社会公平不等于平均主义。因此,“共富”与公平本身就包含收入差距在内。人们的收入差距只要相对合理,就是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那么,人们收入差距相对合理的标准是什么呢?从理论上看,在国际上人们是用基尼系数来衡量的。基尼系数是一个用来描述收入整体差距程度的重要指标。国际上通常认为,当它处于0.3-0.4时表示收入分配比较合理,处于0.4-0.5时表示收入差距过大,超过0.5则意味着出现两极分化[5]116。人们研究认为,20%的富裕阶层其收入不能超过20%的贫困阶层的十倍,如果超过了就是两极分化。从现实来看,世界各国对基尼系数的运用并不完全一致。很多国家都是把它与其他因素结合起来,综合判断收入差距。在不少国家,基尼系数有不同的标准和界线。总的来说,基尼系数只可参考,不能绝对化。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国家,城乡差距大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不能简单地套用基尼系数的一般标准来衡量我国的收入差距。从实践上看,评价人们收入差距是否相对合理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人们收入差距相对合理,就能调动绝大多数人的劳动积极性,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JP2]对照以上标准,当前中国居民的收入差距是否相对合理呢?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理论热点面对面2007》中的统计数据,当前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仍在进一步扩大[5]114,人们收入差距不合理的状况十分明显。“我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6,不仅高于福利国家(挪威、瑞典为0.2-0.3),而且高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美国、法国为0.3-0.4),超出通常所说的安全警戒线。”[3]人们收入差距不合理,就会产生消极作用。

  一方面,会阻碍经济持续发展。收入差距过大会导致国内需求不足。由于高收入者的需求已基本得到满足,消费需求增长的空间不大,而低收入者虽有消费需求,但无力增加实际消费支出。结果就会出现“有钱的人不想消费,想消费的人没有钱”的局面,严重制约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同时,也会使经济的激励机制失效。收入差距长期持续扩大,会使部分低收入者对通过勤奋劳动改善

  5

  处境失去信心,从而丧失工作和创造的激情,影响社会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不利于社会稳定与进步。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会使部分经济困

  难的群体产生心理失衡和被剥夺感,甚至引发他们对社会的不满,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特别是收入差距扩大的过程包含许多不合理因素,容易造成人们价值观的扭曲和人生观的庸俗化,甚至会导致社会道德水平下滑。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部分低收入者长期得不到基本的生活、教育、卫生等保障,他们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将会越来越差,整个社会就可能陷入“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恶性循环。

  由此可见,收入差距不合理,既影响效率,又影响公平,既不利于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又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必须采取得力措施,缩小收入差距,使收入差距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切实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共同富裕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共同富裕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目标内涵。在我国,20世纪末,共同富裕就是人均一千美元,就是总体小康;21世纪头20年,共同富裕就是人均三千美元,就是全面小康;本世纪中叶,共同富裕就是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今后还要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以至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最终是实现共产主义。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它是在“先富”与“共富”的矛盾运动中逐步实现的。“先富”要以“共富”为目标,“共富”要以“先富”为途径。“先富”不等于两极分化,“共富”不等于平均主义。两极分化和平均主义都不利于提高效率,也都不利于实现公平。在“先富”与“共富”、“效率”与“公平”这两对矛盾运动中,共同富裕是核心,是目的。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就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就要讲究效率,就要维护社会公平。讲究效率和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有可能导致收入差距不合理,违背社会公平;而不合理不公平的收入差距,反过来又影响效率的提高和共同富裕的实现。由此可见,两对矛盾运动的焦汇点或统一点是“收入差距是否相对合理”。“收入差距相对合理”,既有利于提高效率和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又有利于维护公平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当然,“相对合理的收入差距”本身也是相对的。上文所讲的基尼系数的基础数据是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随着生产力的发

  6

  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收入差距相对合理”的基础数据也会相应提高,这种提高会使社会的发展显示阶段性特征,如前面所讲的人均一千美元和人均三千美元等。

  既然“收入差距相对合理”是两对矛盾运动的焦点,或者说是提高效率、维护公平以及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点,那么我们必须重点关注,重点解决。怎样才能做到社会的“收入差距相对合理”呢?

  首先必须了解和掌握社会的收入分配结构状况。当社会收入差距相对平均时,就要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效率和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上;当社会收入差距过大时,就要把工作重点放在维护公平和共同富裕上。上文已指出,我国当前的收入差距明显过大,处在不合理状态。

  造成我国当前收入差距不合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合理的,如本文第一部分分析的形成收入差距的四个原因;有不合理的,如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旧体制还没有完全消除,新体制尚未完全建立,导致部门、行业垄断以及个体私营经济投机经营所形成的收入差距;还有违法的,如权利寻租、偷税漏税、走私贩私以及假冒伪劣商品经营所形成的收入差距等。

  针对以上原因,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6]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我们应当采取以下措施,缓解收入差距扩大,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第一,对因合理的原因所形成的过大的收入差距,应采取“提低”、“调高”、“保困”的政策和机制。“提低”,就是要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这是缓解收入差距过大的基础性工作。提低的重点是增加农业的财政投入,提高农民收入;其次是要健全最低工资制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再次是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在这方面目前急需要做的是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标准,有人建议以3000元作为起征点,在现阶段,我认为这一标准是合理的。“调高”,就是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调高”不是简单的“抽肥补瘦”,也不是“杀富济贫”,而是要通过税收等方式对过高收入进行有效调节,使一部分财富通过税收等形式交给国家,用于二次分配。这从整体上有利于社会和谐,从长远看对高收入者也是有利的。“保困”,就是要保障困难

  7

  群体的基本生活。我国目前农村还有绝对贫困人口2000多万人,不稳定的低收入人口3000多万人;在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人口还有2000多万人[5]122。要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切实保障这部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使他们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上得起学、看得起病。

  第二,对因非法原因所形成的过大的收入差距,应采取坚决打击和取缔的政策和办法。广大群众对收入差距拉大有意见,其实并不是对合理、合法的收入有意见,而主要是对通过以权谋私、官商勾结、走私贩私、假冒违劣等违法乱纪行为获得巨额财富而造成的收入差距强烈不满,对这些非法收入必须坚决予以打击和取缔,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第三,对因体制不健全所造成的过大的收入差距,应通过深化改革,健全体制和完善机制来解决。这方面的重点是,深化电信、电力、石油、民航、金融、铁路等行业改革,进一步引进竞争机制,防止其凭借垄断地位为其从业人员谋取高工资、高福利。此外,要进一步完善市场体制、城乡体制、区域体制、外贸体制等。只有解决体制公平的问题,才能解决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2.[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3]边立新.论效率与公平[N].光明日报,2007-06-26(11).[4]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8.[5]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理论热点面对面2007[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光明日报,2007-10-25(1).

  8

篇十五: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的论文

P>  共同富裕小康社会普遍富裕差别富裕全面富裕逐步富裕共同富裕思想是同志围绕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而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构想

  论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内涵

  摘要: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在我国达到小康水平以后,“共同富裕将成为我们的“中心课题”,并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实现共同富裕?首先要对共同富裕的内涵有充分的理解。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是部分和整体的逐步富裕;是从贫穷到富裕再到高层次富裕的过程富裕。关键词:共同富裕小康社会普遍富裕差别富裕全面富裕逐步富裕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同志围绕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而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构想。它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邓小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世纪,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条件下,我们必须对共同富裕思想有一个更加清晰和科学的认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重要原则。但时至今日,仍有一些人对共同富裕内涵的把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偏颇。因此,有必要重温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的论述,全面理解把握共同富裕的实质内涵。

  一、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共同富裕是共同和富裕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共同用以说明富裕实现的范围,它是相对于私有制所导致的两极分化现象而言的;富裕则是用来表征生活丰裕的程度,它是相对于贫穷而言的。共同富裕就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之上的普遍富裕。邓小平一再强调要消灭贫穷,消除两极分化,实现百分之九十几以上社会成员的富裕,其要旨在于要实现普遍富裕。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邓小平一再告诫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占有、使用和支配生产资料的平等权利;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保证人民获得财富的公平权利;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保证人民享有共同致富的权利。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但这种普通富裕不是、也不可能靠现有财富的平均分配来实现。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同时、同步、同等富裕。邓小平指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作为一个社会公平的范畴,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全体社会成员在财富占有上的绝对

  平均,而是在生活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就是说社会成员因其素质的不同、对社会贡献的不同,在财富占有的多寡上也必然不一样。事实上,也只有承认富裕程度上的差别性,才能调动人民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才能为高层次的富裕提供示范。没有差别富裕,也就没有人民群众追求更富裕生活的积极性,就不会有全体人民高层次的普遍富裕。邓小平正是基于对共同富裕中所蕴含的差别富裕内涵的揭示,才勾画出先富、共富的战略构想,开辟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径。

  二、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共同富裕是以物质的共同富裕为基础的,这是共同富裕的最重要的内容。然而,仅有物质生活的富裕,这种富裕与现代文明是相背离的。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精神文明,既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共同富裕的主要内容。邓小平指出:“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他认为,物质生活的富裕、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人的自身文明素质的提高,这几方面有机结合,才能构成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鲜明特征。邓小平在谈到小康目标时,用的是“小康社会”,也就是说小康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综合概念。同样,我们认为共同富裕也不单是一个物质上富裕的问题,而是一个包含物质生活在内的、体现社会成员各方面生活富裕在内的综合概念。也只有从这样的高度去认识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才称得上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是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的。物质生活是人类生活的基础,也是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人们精神生活的充实、社会生活的协调必须建立在物质生活的富裕上,如果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所谓的道德、理想就难以得到切实保障。“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生活富裕了,人的追求就会向精神生活发展。邓小平说:“物质是基础,人民的物质生活好起来,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会有大变化。”物质生活是基础,但物质生活并不是人类生活的全部内容。人民生活的改善并不单指物质生活的改善,而是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协调发展,是一个各方面生活全面提高的问题。事实上,在人们的物质生活丰裕以后,精神生活将成为决定人们富裕和

  幸福程度的一个关键因素。一方面,物质生活的富裕必须有赖于精神生活的指导才能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拥有

  闲暇时间将成为富裕生活的一个显著标志,如果没有精神生活作依托,闲暇时间不仅无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相反可能成为滋生惰性、产生新的社会问题的温床。

  精神富裕的价值,不止是它和物质富裕是互相、制约的,而且社会主义精神富裕是社会主义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谈到一国的综合国力时,通常主要指该国政治、经济、科技等实力的总和。但社会的发展日益表明,一国的精神凝聚力也应当是其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精神力量不行,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民族,总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意志。江泽民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还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共同富裕是部分到整体的逐步富裕邓小平在谈到共同富裕时、多次强调“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里“逐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纵向看,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客观的物质积累过程,需要分步骤有秩序地进行。二是从某一历史发展阶段的横断面看,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帮助和带动更多乃至全国各族人民富裕起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手段,由此可见,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非同时富裕的过程。邓小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根源于我国生产力总体落后、发展又极不平衡这一基本国情。所以实现共同富裕必然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历史过程,并且它不等于同步富裕和同等富裕,与同步富裕之间有着根本的区别。从逐步富裕的方法上来看,它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在区域经济发展上,要实行非均衡与均衡相结合的发展战略,通过积极的非均衡促进相对的均衡,即:一方面鼓励一切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争取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加快全国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作出更大的贡献;另一方面又要大力帮助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在个人收入分配方面,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应注重效率,即充分发挥市

  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反对平均主义;再次分配应注重公平,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在处理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收入上,要进一步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四、共同富裕是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过程富裕把共同富裕界定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标时,并不意味着将来有一天实现了共同富裕,人类就不再前进、社会就至此停滞了。共同富裕并不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终极目标细枝末节上的描述,而是对社会主义公平和理想的一种形象概括。共同富裕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充实新内容的动态过程,是一个从贫穷到富裕再到高层次富裕的过程富裕。今天所谓的共同富裕只是相对于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普遍贫穷而言的。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里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并不单是一个时间上的界定问题,而是指在社会主义社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最终的目的全在于实现共同富裕;是指共同富裕本身是一个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动态发展过程。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高层次的共同富裕,并把人类引入共产主义阶段共同富裕的大门。共同富裕的动态过程性,也是由人类追求富裕生活的无止境性决定的。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人类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部追求富裕的历史。所谓理想,在今天是实现低层次的共同富裕,在明天就是追求高层次的共同富裕。只要人类还在,理想就不会湮灭,对富裕的向往和追求就不会停止。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具有多角度、多层面的深刻内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强调实现“五个

  统筹”。相信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在对共同富裕思想有全面、科学理解的基础上,用它来指导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必定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89.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单行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XX:.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4.论文在线:s://

篇十六: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的论文

P>  共同富裕心得体会6篇

  第3篇:共同富裕心得体会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党的十九届*中全会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是中央给浙江的任务、期待和要求,是对于浙江的信任和肯定。中国巨石作为一家总部位于浙江的制造业企业,我觉得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前进道路上要明确“做什么”“怎么做”“怎样做更好”。作为企业的管理层,要立足于企业微观,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高速度增长、高品质提升,企业才能有足够的实力和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中,实现共同富裕和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双推进。巨石积极主动承担企业责任,在十四五规划中对员工未来五年的薪酬待遇不断提升作出了承诺,使发展进步与员工共担,发展红利与员工共享,通过高水平、高要求、高素质,实现高待遇,引领产业工人的待遇水平。在关爱员工的同时,还要关注员工的家庭,让员工家属能够享受到小有所学、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家有所居,稳固共同富裕的根基。中国巨石深耕玻纤制造,更要在做大、做强、做优上做足文章。“共同富裕”建设要落到实处,实体经济必须加速发展、加快发展,特别是制造业更要加速发展,更要高质量发展,这是共同富裕的基本点。我们处于重要历史时期,肩负重要历史使命,首先从爱企、爱岗、多做贡献、创造价值开始,把企业发展融入实现共同富裕的大局。多创造利润、多缴纳税金,为政府更有财力推动共同富裕做更多贡献;不断投资、不断发展,提供发展平台、创造就业岗位,为社会就业走出新路;优化劳动环境、降低劳动强度、提升劳动

  技能和水平、加强环保治理、强调绿色生态,承担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在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中,中国巨石很乐意在政府的引导下,多帮扶,多

  帮困,多做慈善,多承担民生要求,多承担社会责任;有信心在实现共同富裕上发挥应该发挥的作用,做探索、做示范、做表率,为实现共同富裕做贡献。

  第1篇:共同富裕心得体会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中指出,“以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问题为主攻方向,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相对欠发达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指向明确,旗帜鲜明。建党百年之际,推进共同富裕建设正当其时,广大驻村干部要不忘初心使命,紧扣时代脉搏,紧握风云时代“交接棒”,奔赴伟大复兴“大考场”,以“三心”蕴“三气”,为全面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决心,砥砺大刀阔斧、攻坚克难的锋芒锐气。“惟其艰难,更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面对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各地区推动共同富裕的基础和条件不尽相同的客观情况,广大驻村干部作为共同富裕新征程上的领头雁、排头兵,要敢挑“重担子”、敢接“烫山芋”、敢啃“硬骨头”,充分诠释公仆底色的形象担当,树立引领基层前进的标杆风向。正所谓,中流击水,奋楫者先。在迎难而上、砥砺奋进之时,广大驻村干部必须时刻保持“甩开膀子干,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干事之心,发扬“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做事之情,永葆“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谋事之志,勇担当、善作为,在共同富裕新征程上砥砺大刀阔斧、攻坚克难的锋芒锐气。以“困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信心,涵养运筹帷幄、总揽全局的蔚然大

  气。在城市化大力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稳步步推进、2小时城市经济圈逐步确立的背景下,产业集群化、人才差异化、中心城市人才虹吸现象在不发达县市,尤其是偏远山区乡镇尤为突出。“小乡村也有大特色”。广大驻村干部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在大局上谋划,于关键处落子,全面摸清各村的经济发展底数,理清制约发展短板,找准自身发展定位与远景目标。在环境资源上坚持“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做到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在科技创新上积极与科研院校、大型企业合作,力促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谋新方、出新招,提升产品附加值,打造多元产业链,在人在引进上结合人才需求梳理清单,选派精兵强将,响应政策号召,给足权能信任,为乡村的建设与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引得来人、留得住人、养得出人,全面联动,多点开花,使资源适配产业、科技带动效能、创新引领人才,于大局上开新局,在共同富裕新征程上涵养运筹帷幄、总揽全局的蔚然大气。

  以“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恒心,永葆履践致远、实干笃行的浩然正气。“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广大驻村干部要常思百姓疾苦,常谋富民之策,牢牢记住“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民心所向,慎思明辨、知重负重,时刻保持“大道至简,行胜于言”的干事作风,真抓实干、勇毅笃行,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不图虚名、不务虚功,扎扎实实地埋头苦干,不忘使命在肩、牢记初心如磐,用恒心书写人生靓丽的奋斗答卷。“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在建设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不总是雨顺风调,疾风骤雨常常随行,风刀霜剑总是相伴,广大驻村干部要秉持“海无惊涛不壮阔,人无磨难少坚强”的心态,摒弃功利思想,克服浮躁情绪,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坚决杜绝“走读式”“挂名式”帮扶,严防“镀金添资历”“基层混经历”心态,一门心思抓落实,聚精会神干事业,在共同富裕新征程上永葆履践致远、实干笃行的浩然正气。

  第4篇:共同富裕心得体会3我是一名小学生,从小老师就教育我们要乐于助人,因为那是一个高尚的举动,别人会因你的帮助而渡过难关,当然别人也会感恩于你,常怀感恩的心,感恩身边每一个帮助你的人。许多人说现在这个社会啊!互相帮助,抚贫济困的人太少了!那么,请你们收回这些完全不实现的话,因为现在这个社会并不是人人都冷漠的,其实它很美很美,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要知道现在已经有了国家扶贫政策,而目标就是让我们一个贫困户都变成小康家庭。我也多少了解到20**年政府推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战略思想,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主导产业、健全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着立卡困人口提前脱困。我的家乡山西省河曲县也深入贯彻政府的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为农村的人们着想,不仅为他们铺了水泥路,还为那些贫困户盖了养猪棚、养羊棚,还给他们修缮了危房,让那些贫困户可以不用住在那一到下雨天屋顶就漏水的土房了,也方便了在乡下上学的孩子不用踩着泥泞去上学了。而我的家乡杨曼梁村,不仅有政府、国家的扶贫帮助还有各种社会中“热心肠”的帮助,比如:路边的乞讨者通常会得到许多过路往人的关心,有时并不是钱,而是一瓶水,一个面包,虽然这只是杯水车薪,可是已经足以表达遂宁这个小小的城市的温暖。教育扶贫有也不少例子,为了让21世纪的我们长大后不是“文盲”而是祖国的栋梁之才,所以国家严格要求教育标准并,并让贫困山区和孤儿院的孩子都上得了学,而却有足的学习用具以及课外书。许多学校可以让留守儿童免学费上学而且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这些都是社会上的温暖,就想春天的阳光淋浴着人们的心灵。这些温暖得让

  我们感恩政府的帮助,和社会上的“热心肠”,当然少不了养育我们的父母,教导我们的老师……

  而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又能做什么呢,我要把我的压岁钱捐出去,可能不多,但希望能帮助困难老人买一袋大米或一桶食用油,哪怕一箱方便面也好;我要把我的文具捐出去,让家里困难的小朋友能好好学习:我要把我不用的衣服捐出去,让贫困的小朋友能穿暖……

  同学们,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身边们一个帮助我们的人!第5篇:共同富裕心得体会4湖红船旁,白墙黛瓦的江南民居,门前绿树成荫。宽阔整洁的马路两旁,稻田与花海延展向远方。下班路上的嘉兴市民曹金凤忍不住发了一条朋友圈:“这里藏着我们向往的生活。”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以统筹城乡发展为重点推动共同富裕,嘉兴交出一份喜人的答卷: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7年居全国第一,2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61比1。所有村集体经济年经常性收入均超过***万元,居民恩格尔系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地方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常年保持在一般公共预算的**%左右。城乡劳动者基本实现平等充分就业;实现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满堂红;全市户籍人口养老参保率超过**%,医保参保率超过**%……100年前,中国共产党在嘉兴南湖的一艘小船上宣告成立。如今,嘉兴以红船精神为引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开拓创新。专家认为,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成为均衡富庶发展的先行地,努力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犹如中国共产党“写在大地上的宣言书”。锚定高质量发展“做大蛋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最重要的前提是高质量发展。嘉兴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基石,不断夯实物质基础。

  统计显示,20**年嘉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1***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超1万亿元。为了不断做大共同富裕的“蛋糕”,嘉兴在坚定抓好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民营经济作为富民增收主渠道的作用。不产羊毛却拥有规模很大的羊毛衫集散中心,不产皮毛却形成了全国闻名的皮革市场。

  与此同时,嘉兴以科技创新催生新的发展动能,建立了370多个创新载体;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不断壮大财富创造的活力,厚植发展的潜力。“从实践来看,正是坚持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的快速稳步增长,才有了民生的长期投入和社保的可持续发展;正是产业的蓬勃壮大,才有了就业空间的持续扩容,解决了逾百万人的新增就业;正是科技创新的不断驱动,才有了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升,老百姓收入的持续增长。”嘉兴市委书记张兵说。

  第7篇:共同富裕心得体会5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剩余脱贫攻坚任务最为艰巨。目前,脱贫攻坚战进入倒计时,时间紧、任务重,必须拿出敢死拼命的劲头,脱贫攻坚一线的奋战者们要发起最后冲刺,保持志在必得的信心,发起背水一战的总攻,自我加压、尽锐出战,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战,啃下脱贫攻坚决战的“硬骨头”,为让困难群众奔向更加美好的新生活而不懈奋斗。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狠抓落实。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越打到后面越难,需要攻克的都是难中之难、坚中之坚,现面对的都是最为艰巨繁重的脱贫任务。因此,扶贫脱贫更要主动出击,各个击破,其力度必须更大,措施也必须更精准。贫有百样、困有千种,在脱贫攻坚决胜期,大水漫灌、大而化之的方式难以奏效,必须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变“模糊”为“精准”,由“漫灌”到“滴灌”,弄清贫困之症,瞄准靶向治疗。面对决战剩余的“硬骨头”,我们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要切实静下心来,从容应对,多从产业发展上下功夫,将脱贫攻坚工作

  做好做实。党员干部要凝聚责任担当,做好攻坚克难的奋斗者。面对脱贫攻坚这场大战

  役,各级党员干部都是“脱贫”的中坚力量,是能否脱贫的重要“关键”。越到决战决胜时刻,各级党员干部就越要有磨砺责任担当之勇、科学防控之智、统筹兼顾之谋、组织实施之能。在战场上面,广大党员干部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气魄,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群众跟前,要孕育党群干群鱼水情的“沃土”,丢掉“官腔”,扔掉“官架儿”,常到田间地头走一走、看一看,倾听百姓心声,了解群众诉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切实帮助群众消除贫困。

  把准“穷根脉”,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脱贫攻坚越往后,“骨头”越难啃,精准扶贫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必须找准穷根,扶到点上。脱贫攻坚已进入“绣花”阶段,不仅要“精、准、细”,而且还要“真、实”,要因人因户施策,注重细微、细节、细心,对标落实不走样,防止以平均数掩盖大多数。坚决反对走马观花,“一刷了之”“一入了之”等形式主义。要深入贫困村贫困户,以“网格式”精准摸排,找准每家每户贫困致贫原因,获取最原始的数据。要深入研究新情况、分析新形势,有针对性地创新各种政策措施;

  要根据摸排调研和分析结果,因人因地、因贫困原因施策,不搞“大水漫灌、吹糠见米”,把准“穷根脉”,并对症下药,切实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第8篇:共同富裕心得体会6从1978年到2000年,虽然在这个阶段有关社会公平和环境的问题也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但这个阶段严格上讲还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确保经济的增长也一直是这个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所以,从经济、社

  会、环境和政治发展综合的角度看,改革开放以后的二十几年,基本遵循了“发展是硬道理”的逻辑。在此期间,由于资本的长期性短缺,同时经济发展又需要大量的资金,所以无法为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提供足够的资金。应该说对社会保障和扶贫在客观上还做不到大面积的覆盖。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城乡差别开始逐渐扩大,贫富差别日益严重,农村的普遍性贫困逐渐开始转化为地域性、群体性贫困。

  从2001年到20**年,这个阶段是从经济发展为中心向可持续和包容性的发展为主的过渡性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三农”问题、城乡差别问题、环境问题等比以往更加明显地显现出来。社会各界对于社会公平和城乡差别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反映十分强烈。在此情况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开始由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向更加包容的发展阶段转化。之所以能产生这个转变,主要原因还在于经济发展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财富,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来,贸易红利剧增,城市化迅速推进导致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下降。这个转变最为明显的标志是农村税费改革、一系列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的出台,以及对资源和环境保护措施的切实重视。

  大致从20**年至今,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开始步入到追求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发展为主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福利分配的格局等问题已经演化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全会所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全面进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五位一体的综合发展阶段。其中,“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到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也标志

  着发展条件趋于成熟的情况下,困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农村贫困问题有望在较短的时间得以缓解。这也是中央决定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背景。

  当前农村的贫困状况目前农村的贫困主要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收入分配机制不公平所造成的收入和总体福利的差异而呈现的绝对和相对的贫困状态。总体上来说,农村存在着两种类型的贫困。一种类型的贫困属于所谓转型性的贫困。我们也可以称之为过渡性贫困或短期性贫困,主要是由于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出现了不可预见的灾害等导致经济收入的损失,从而引发福利的缺失。随着制约其收入因素的消失以及有利的经济发展环境,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可以走出贫困,当然这部分群体中还有一部分可能会因为各种因素而转变为长期性贫困。第二种类型的贫困属于所谓长期性贫困。这部分群体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不能在经济活动中受益并长期处于很低收入水平,加之社会保障缺乏,从而逐渐被沉淀到收入和福利底层的群体。这部分贫困群体构成了贫困群体的存量部分,而每年由短期性贫困转变为长期性贫困的群体构成了贫困群体的增量部分,两者共同构成了所谓的长期性绝对贫困群体。这部分群体有的是完全没有能力的群体,需要社会保障的支持;还有一部分则是虽有能力,但在结构性因素的影响下无法自己走出贫困。所要指出的是,不仅相对贫困会长期存在,而且,只要社会保障做不到全覆盖,绝对贫困也会长期存在。从福利角度看,只有当衣、食、住、教、医的基本保障做到人人覆盖,而且其标准能做到按照全社会的福利水平逐年调整,绝对贫困才有可能消除。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区分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意义并不很大,但是,界定短期性贫困和长期性贫困则会有很大的政策含义。虽然长期性

  绝对贫困人口在全国农村均有分布,但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在不同地区落实的情况不同,发达地区的绝对贫困人口数量较少,且代际传递的趋势基本消失,而大量的长期性绝对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边远的山区和落后地区,而且有代际传递的倾向,这是扶贫工作的难点。

  精准扶贫需要综合的措施配套*中全会对扶贫工作提出了三个具体的目标:一是按照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脱贫,二是贫困县全部脱帽,三是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这应该是涉及到了农村贫困问题的几个核心。中央之所以能提出这样的系统目标,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到20**年,7***万贫困人口的年纯收入要高于现行扶贫标准的2**元。这个目标的实现应该没有太大问题。因为这部分群体中不同人口的收入离2**元的距离是不同的,大部分人口的贫困距离并非很大。几年之间收入超过贫困线是现实的。问题是,这7***万人口大都是处于多元贫困状态。他们的住房、医疗、教育、基础设施等方面均十分落后。如果按照多元贫困的标准来监测,不是说脱贫不可能,可能难度就比较大。所以,中央在建议中提出了贫困人口资产增值的扶持问题,贫困家庭高中免除学杂费和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基本医疗制度城乡全覆盖和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分贫困人口的真正脱贫还取决于这些措施的落实和实施。而这些措施的落实和实施则是一个比较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对国家的治理体系进行改革。其次,贫困县的设置是特定条件下的产物,主要是基于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地域自然条件不同等出现的地区间的发展差异而设定的、一个有限度的扶贫瞄准单元。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贫困县设置的问题越来越多。在资源博弈、进入退出等方面出现了很大的制度性异化。随着包容性发展议程的实施,全国的每个县均

  需要将本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作为其发展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五年的努力,将现有贫困县的制度设置从贫困机制中全面退出,将有利于国家和地方扶贫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改善精准扶贫的瞄准程度。

  最后,通过基础设施的投入、生态建设、环境补偿机制、绿色经济的创业创新等新的增长机制,特别是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可以有效改善区域性的整体贫困状态。在我国贫困人口绝对数量很大的情况下,还不能够过早地推进以工资转移为主要内容的扶贫战略,仍需要借助两个大的经济发展条件:一是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二是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而设定的特殊的经济发展扶持条件。这意味着,如果能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与贫困地区的脱贫有机联系在一起,将会加速区域性整体贫困的脱贫速度。这方面的工作目前在很多地方已经起步,但是如何增强资源整合仍然需要中央和地方加强协调机制的作用。

篇十七: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的论文

P>  走共同富裕之路

  最近,我们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课上,了解了许多关于“共同富裕”的知识,学习了很多的重要理论。我们也因此解开了心中很多的疑惑,觉得现在社会的一些矛盾,通过一些理论知识时可以解释,只要按照理论的方法,消耗一定的时间,这些矛盾也都是可以解决的。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学习这门课程,了解“共同富裕”。而我个人认为,要实现共同富裕,现在应该首先解决了不正当手段导致的收入差距。解决收入差距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通过制定一些利于弱势群体的政策,给农民,工人以及其他社会下层人民提供一定的福利,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从看不见的方面提高他们的收入;第二,我国应该完善和制定足够的法律体制,来禁止钱权交易和垄断手段带来的非法收入,严厉惩治非法之徒。

  当然我们说到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手段,我们首先对这个说法应该有个大致的了解。所谓共同富裕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人多地广,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而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坚持社会主义,防止两极分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牢固的政治保障。那么,我们又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呢?

  有效调控收入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当务之急(一)深化认识:共同富裕不是平均富裕和同步富裕,而是有一定收入差距的普遍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两大基本原则之一,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目标。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来带动助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依据。再次,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过程。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决不是一蹴而就、轻而易举的事情,而是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努力过程,那种试图通过“跑步进入”的方式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想法,无疑是幼稚可笑的。既然共同富裕不是平均富裕,也不是同步富裕,那么共同富裕是一种什么富裕呢?严格地说,共同富裕应该是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通过发挥完善的社会分配机制的作用,逐步实现的有一定收入差距的普遍富裕。正因此,当我们在迈向共同富裕目标的进程中,出现了一定的收入差距,就不要大惊小怪,惊慌失措,只要收入差距是合理的,就有利于调动积极性,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任何平均主义的想法和企图,都是有害的。我国的收入差距现象是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出现的,是打破平均主义分配方式和强调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从总体上看,收入差距现象只是由“高度平均”向“比较合理”的方向过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保持一定的收入差距,才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计划经济时代,长期实行吃“大锅饭”的分配体制,居民的收入差距很小,严重地窒息了人民群众的生产劳动热情,经济长期搞不上去,人民生活也得不到根本改善,结果是共同贫穷。因此,应该说收入差距扩大现象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不合理的收入差距违背先富促共富思想的内在逻辑不合理的收入差距背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不合理的收入差距成为制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严重桎梏不合理收入差距危及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局面

  (二)加快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夯实坚实的物质基础

  我国有近13亿人口,今后每年还将净增1000万,要使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迈向共同富裕目标,必须保持社会经济有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为此,一要在继续保持东部地区良好经济发展势头的同时,加大中西部、东北部地区特别是西部与东北部的开发力度。东部地区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带头作用要继续发挥下去,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在有条件的地方争取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二要以发展带动就业,努力增加居民收入。就业是民生之本,积极扩大就业是增加居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而扩大就业最重要的手段是保持经济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在外要努力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在内要规范和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总之,只有加快发展,才能为有效调控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夯实坚实的物质基础。加快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根本途径。

  (三)推进改革:完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体制随着改革的逐步推进和深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已深入人心,尽管收入差距也因此有所拉大,但这不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分配原则的错误。继续推进改革绝不能放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而只能构建更加完善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体制。坚持效率优先就是要在公有制经济中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同时,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积极采纳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合理的分配制度,使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有机结合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分配的差距,使劳动者所得的报酬与其对社会的贡献挂钩,使劳动者投入的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得到应有的回报。再次分配注重公平,注重公平就是要使全体人民能够共享改革开放和生产力发展的成果。为此,必须坚决打击和取缔非法收入,切实保护合法收入,加强调节过高收入,同时又要切实加大政府转移支付的力度,支持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真正保障低收入者生活,致力消除绝对贫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分配体制的构建和完善,是推进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环节。

  我们对共同富裕已经有了足够的认识,那么我们大学生又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我们应该对共同富裕有足够的了解,并且知道自己如何为实现共同富裕做出贡献。具体而言就是要发展自己的道德水准,做一个为社会所欢迎的人;发展自己的学识和能力,做一个服务于社会的人;发展自己的意志品质,做一个贡献于社会的人。第二,我们还要将这些认识付诸实践,有脚踏实地的行动。这种行动表现在道德的修炼上应该是:自觉遵守《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表现在文化知识的学习上应该是:不论学习上取得怎样优异的成绩,都能永不满足;不论在学习上遇到怎样的挫折,都能坚韧不拔。第三,养成尊重他人的习惯。和谐的集体应该是每一个个体都受到尊重的集体。只有在这样一个集体之中,大家才能充分发

  挥自己的能量,散发出足够的光与热,才能最大可能实现共同富裕!

  201123030237

  市场营销1102班:伍显勋2013.06.02

篇十八: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的论文

P>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社会主义与共同富裕论文新农村篇社会主义与共同富裕论文—新农村篇论文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开放30年建设调查研究报告一、调查数据概况:在农村经济工作中,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目标,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全乡农业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4.2万亩小麦喜获丰收,新扩种水稻3000亩,秧苗长势良好,以高庄村为中心,开发绿色稻米1.5万亩。植树4.5万株,完善农田林网1.5万亩。切实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力度,止目前,已输出劳动力1.2万人次,主要从事选铁、劈铁行业。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水稻和玉米等(一)、农民对国家政策的了解(二)、农民的生活状况68%的农民年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农产品种植。村民的粮食、蔬菜都自给,只买少量的油盐、肉制品,大部分家庭每月生活费在100元以下。大部分农民用水是靠井水和挑水。57%的农民是用柴草做饭。58%以上的农民的休闲方式是看电视。(三)、农民及其子女的教育状况82%农民的受教育水平仅是小学,为数不少的农民甚至不识字。40%的家庭有两个孩子在上学。70%的农民子女在初中结束后辍学,上大学的比例不足2%。(四)、农民最关心的问题45%以上的农民最关心的问题是子女的教育,其中教育费用是最主要的问题。绝大多数的农民希望政府能为他们提供更优质便宜的医疗服务,对农产品实行价格保护以及对考上大学的孩子提供更多的学费减免。并希望政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五)、龙王庄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新家村大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截止目前为止,发展早春优质枇杷5000余亩,去年产值达120余万元。新家村党支部、村委会把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大事摆上工作的重要日程。根据当地地理气候特点,积极引导村民发展枇杷。为了保证枇杷栽种质量,做好销售服务,村上做到肥料、农药、销售、技术四统一。规定只能用农家肥和有机复合肥;不用高效农药和国家禁止农药,只能用无公害农药;村上建立了枇杷公司,由全村480户种植户组成,产品一出来就由公司统一组织收购;该村与四川省立体农业研究所长期签订了技术服务合同,并聘请了该所7名专家和技术员,长住村上,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到目前为止,新家村家家户户都种上了枇杷,全村共发展优质枇杷5000余亩。今年已有80%左右开始挂果。预计产值可达300至800万元。曹楼村在村党委书记村长的带领下发展生姜基地,现已初具规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含义及建设意义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含义及建设意义社会主义新农村1、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含义“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六、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机制。造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财政和金融对农村的支持不足。国家财政要更多地向农业农村倾斜,这对于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快形成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财政和投融资体制,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是新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条件。2、加快形成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市场体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市场体制包括许多内容,当前农民最迫切的要求是要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因此,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中,应当通过加快完善市场体制来为农民提供更多、更便利、更公平的就业机会。

  3、加快形成有利于促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机制。农村发展的滞后还突出地反映在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方面。国家今后应该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4、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自身活力,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加快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5、要在着力解决直接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各类生产生活问题的基础上,切实加强乡村规划,使乡村的建设和管理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6、建设新农村,离不开新型的农民,良好的社会风貌,完善的村民自治机制。要通过培育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7、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推进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8、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鼓励农民服务组织创新,培育经纪人队伍,加强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加快制订或修订农业行业标准和重要农产品质量标准,推广采用国际标准,创建一批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八、综合分析总结经过7天的实地调查,我们深入农村最偏远贫困的地区,为边远的农民带去了相关的农业技术资料,带去了不少他们还不了解的国家政策以及其他乡村的致富经验,也为那些地方的孩子带去了文具衣物以及文化知识。与此同时,我们对新农村在边远山区的建设情况做了深入的调查。在领队老师的组织下,我们走村蹿户,与乡亲们亲切的攀谈,做问卷调查,认真的听取乡亲们的对新农村建设的看法及意见。随后,我们认真的整理收集的资料,分析调查的成果,得出以下一些结论: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资金和人才。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没有资金,农村的经济要发展,缺少了发展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和相关技术保障是不行的。人才,任何项目的建设离不开的便是人才。新农村的建设的关键因素还在于缺乏人才,缺乏优秀高素质的劳动力。2、教育滞后的根源不在于观念的落后而在于经济的落后。大多数的农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上大学,这种愿望比之于城市市民更加的强烈。但是大多数的家庭甚至无法承受高中教育的负担更无从说起大学高额的学费。教育是基础,经济是关键。只有搞好了教育,打好了基础,经济才能发展。

  3、农村教育滞后的另一重要原因在于教育资源稀缺。有的乡村小学,任课老师只有四五个,其中还有的是带课老师,受教育水平相当低。在教育设施方面,无从谈起什么高技术的教育手段,就是连最基本的粉笔都不能保障。这样的教育条件,严重的制约了乡村的教育发展。4、农民对致富的渴望与现实的矛盾。农民都渴望生活富裕,但是地处偏僻的山村的农民有着太多的阻碍他们致富的因素。(1)交通闭塞。没有良好的交通条件,村里建设起来的基地产品无法外运。(2)信息阻塞。没有良好的的信息来源,导致农产品的滞销,无法实现利润。(3)人才缺乏。没有人才和技术,作物得不到良好的的管理,导致作物的不良生长,果实不够优良。5、信息的落后。大多数的乡村信息是相当落后的,有的农民甚至不知道有“建设新农村”这回事。没有即时良好的信息来源,导致农民农产品的滞销。另外,其他地区的致富经验信息农民也无法得知。以上结论仅是个人分析,并不完全完整,也有可能存在不少的疏漏和错误共同富裕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源头之一。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是公平与公正,而共同富裕是公平与公正的最核心内容。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多少年多少代的梦想,是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追求的最终目标,邓小平把共同富裕做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共同富裕的理念,又赋予共同富裕更丰富的内涵: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邓小平不止一次地指出,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也要致力于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表明,他所倡导的共同富裕,其领域既包括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裕,也涵盖了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丰富性。共同富裕的主体是全体中国人民,邓小平讲,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这段经典论述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了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

篇十九: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的论文

P>  实现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与此同时,缩小贫富差距、城乡差距、东西差距也势在必行,意义重大。1978年1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作了重要讲话,这个讲话实际上就是后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邓小平在讲话中提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在1985年邓小平同志就深刻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的改革就失败了。”

  1987年,邓小平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在党的十三大中确定邓小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构想,其中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邓小平在谈到小康目标时,用的是“小康社会”,也就是说小康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综合概念。同样,我们认为共同富裕也不单是一个物质上富裕的问题,而是一个包含物质生活在内的、体现社会成员各方面生活富裕在内的综合概念。也只有从这样的高度去认识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才称得上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标。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在共同富裕这个概念中,“富裕”反映了社会对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方式,是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共同富裕包含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的特质,从质的规定性上确定了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地位,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邓小平一再告诫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占有、使用和支配生产资料的平等权利;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保证人民获得财富的公平权利;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保证人民享有共同致富的权利。

  共同富裕是以物质的共同富裕为基础的,这是共同富裕的最重要的内容。一方面,物质生活的富裕必须有赖于精神生活的指导才能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拥有闲暇时间将成为富裕生活的一个显著标志,如果没有精神生活作依托,闲暇时间不仅无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相反可能成为滋生惰性、产生新的社会问题的温床。然而,仅有物质生活的富裕,这种富裕与现代文明是相背离的精神富裕的价值,不止是它和物质富裕是互相联系、制约的,而且社会主义精神富裕是社会主义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谈到一国的综合国力时,通常主要指该国政治、经济、科技等实力的总和。但社会的发展日益表明,一国的精神凝聚力也应当是其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精神力量不行,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民族,总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意志。江泽民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

  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还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精神文明,既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共同富裕的主要内容。邓小平指出:“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文明。”他认为,物质生活的富裕、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人的自身文明素质的提高,这几方面有机结合,才能构成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鲜明特征。

  邓小平在谈到共同富裕时、多次强调“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里“逐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纵向看,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客观的物质积累过程,需要分步骤有秩序地进行。二是从某一历史发展阶段的横断面看,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帮助和带动更多乃至全国各族人民富裕起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手段,由此可见,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非同时富裕的过程。

  考虑到我国生产力总体落后,发展又极不平衡这一基本国情。因此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历史过程。邓小平同志就曾说过:“可以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这个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的战略构想,是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创新,是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一项大政策。实施先富带动后富的发展战略。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价值取向。

  纵观六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共同富裕已经成为我们党坚定不移的目标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追求。经过几代领导人的实践和探索,共同富裕的目标越来越清晰,共同富裕的道路越来越宽广。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按照已经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共同富裕的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推荐访问: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的论文 共同富裕 论文